军改的“手术刀”终于向“脖子以下”挥来,坐落在东北边陲的高炮某旅,又面临涅槃重生的紧要关头。那个当年参加过越战,经历过“百万大裁军”,在部队已三历军改的老刘,却和往常一样,看不出丝毫的不同……
难得休息,洗漱完毕准备在家陪老伴享用一次简单早餐的刘殿卿,接到“求救电话”:距家70公里外的某营炮瞄雷达加压后反复“罢工”,通用办法维修后毫无起色,营连技师和全连官兵急得团团转。顾不上老伴“简单吃点再走”的抱怨,他披上迷彩服就匆忙赶往某山区,在雷达舱内外反复查找三遍,才找到“病灶”——一个被击穿的精密元件。更换、修复,装备恢复运行。
这个头发斑白、满脸憨厚的大校,就是北部战区空军高炮某旅高级工程师刘殿卿。1984年,刚刚熟练掌握手中武器装备的他,就接到奔赴对越自卫还击战场的命令。不分白天黑夜盯空情,紧盯阵地护雷达,担负带领雷达排作战和雷达保障两项工作的刘殿卿,在前沿阵地坚守一年多时间,从未放过一批空情、错过一次战机。
那个当年参加过越战,经历过“百万大裁军”,在部队已三历军改的刘殿卿
经历过战场生和死考验、血与火洗礼,刘殿卿比其他人更加懂得:武器装备是否完好,攸关战友生命甚至战争胜败!参战归来,他几乎放弃了所有的娱乐活动,把业余时间全部用在学习上,逐渐在岗位上崭露头角,不久后即在一次大型比武中技压群雄、勇夺桂冠。
然而,人生的重大抉择总在不经意间突如其来。刚在雷达技师岗位工作4年,就遇上“百万大裁军”的历史性考验。是走,还是留?面对锐减至原先三分之一的岗位,年轻的他不知所措,最终还是父母两封鼓励电报彻底坚定他坚持留下的决心。宣布命令那天,看着平日里朝夕相处的战友一个个脱下军装,离开热爱的岗位,作为能留下的“幸运儿”,他潸然泪下,也更加懂得了这身军装的珍贵。在那之后,他把全副精力都投在了自己最钟爱的雷达保障事业上。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中前行的。在国防和军队改革大潮汹涌澎湃、部队隶属关系变更、人员交替变化之际,老刘确实比年轻干部多了几分“沉稳”,而这份“沉稳”并非一日之功。
由于任务变化,1993年,老刘所在的单位再次面临改编,驻地、防区也随之改变。有人私下谈论单位将被裁并,并“好心”提醒他高炮部队不再会“吃香”,前途未卜不如审时度势及早退出,一时间紧张氛围无形间弥漫在官兵之中。当时,老刘的儿子刚满3岁,正处于容易生病牵扯精力的阶段,由下岗待业的妻子独自照看。工作和生活的压力陡增,睡觉都不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