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 酒业 证券 产经 房产 银行 保险 科技 消费 证券

半年40起融资,中美VC为何都在追捧“心理健康”

2021-2023年,总投资额已超过百亿美元。

星期一 2023.07.24
长按二维码 阅读全文
×
Loading...

半年40起融资,中美VC为何都在追捧“心理健康”

动脉网    牟磊    2023-07-24 09 : 46
A+ A-

最近,一篇文章在创投圈里广为流传,大致内容是国内投资人在经历近几年行业寒冬、LP募资难、项目“内卷”等大环境之后,几乎都在焦虑、期待、失望、振奋的复杂心态中度日,所以,出于私心,碰到心理健康的项目,投资人总是会忍不住多看两眼。

而这种“私心”也很好地体现了近几年的一级市场上。据动脉橙数据库不完全统计,从2020年开始,我国心理健康领域共完成84起融资,其中2023年上半年就超过10起,共投资了超过50家初创企业,其中有不少目前已经走到了B轮及之后,包括壹心理、简单心理、昭阳医生、好心情、大米和小米、壹点灵等。

半年40起融资,中美VC为何都在追捧“心理健康” 图1. 2023年完成融资且在美国注册成立的心理健康企业(数据来源:动脉橙)

即使国内心理健康赛道已经足够火热,但与美国VC的出手频次相比,这种程度还远远不够。据动脉网不完全统计,在2021-2022年,美国VC共投资了近150家心理健康领域的初创企业,进入2023年,又新加码了30家,总投资额已超过百亿美元。与此同时,美国的二级市场也没闲着,仅在2023年上半年,美国就有包括PsyBio Therapeutics、Greenbrook TMS等在内的5家心理健康企业在纳斯达克敲钟上市。

在如此喜人的数据背后,又透露出心理健康行业怎样的讯息呢?

疫情似乎让所有人都理解了心理健康

不少人认为,是疫情催熟了心理行业,事实也的确如此,一级市场的爆发就是最好的诠释,从2020年开始,诸多心理领域的初创企业相继获得融资。除此之外,一些上市企业也在广泛布局与心理健康相关的产品管线,并已经获得巨大收益,以互联网医疗巨头Teladoc为例,旗下心理健康服务商BetterHelp在2022年营收超过10亿美元,已成为其新的营收增长支柱。

类似这样的案例还有不少,但回到行业发展的视角,疫情到底给了心理领域怎样的推动力呢?

先从中美市场的共同点出发,首先感受到的是行业需求的激增,以美国为例,在美国人口普查局2020年12月进行的一项调查中,超过42%的参与者有焦虑或抑郁的症状,其比例比前一年大幅提升了31%,受此趋势,美国2021年心理健康市场规模已经达到450亿美元。

其次是由疫情导致的物理隔离使得线上就医在心理健康领域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一方面是数字化技术的介入,使得心理治疗摆脱了单一的线下服务模式,开始变得更可及和更多元;另一方面是政策的放宽有效刺激了心理市场的消费潜力,例如很多心理药物在疫情期间实现了线上开药,并能直接送到患者手中。

最后是由疫情所引发的资本市场变化,进入2023年,不少投资人都重新拾起了对于消费医疗的热情,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其市场体量大,并且相对成熟,因此回报兑现速度非常快。以今年备受关注的“减肥神药”司美格鲁肽为例,其在一季度就已经大卖了42亿美元,而心理领域的产品也具有类似的爆发潜力。

说完“共性原因”,再来聚焦到中美心理健康行业当前的差异性,从中也能反映出,为什么美国VC当前对于心理项目已经进入到了“买买买”阶段。

曼朗医疗董事长刘奧娜在采访中揭露了心理行业的本质,即先有认知,才有消费,这就意味着其需要漫长的市场教育,是一个长期埋线的过程。

事实上,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就起源于美国,早在1908年,美国精神卫生专家比尔斯就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康州心理卫生协会,而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美国人现阶段对于心理健康的认知普遍较高,并且也愿意为此付费,这是国内心理市场当前还不能比拟的。

除了认知,美国心理健康行业还有庞大的商保体系作支撑。LifeStance是一家精神健康服务提供商,于2021年在美股成功上市,根据其财报数据,其在2022年前三季度收入的91%来自商业保险,且与商业保险公司合作的数量已突破250家。但这并不适用于现阶段的中国心理市场,这是由于我国商保覆盖率普遍较低,目前仍然是以医保支付为主,虽然近些年以江苏省为代表的地方医保局在做尝试,但还尚未落地。

在认知和支付体系之外,美国的心理诊疗的交付能力也非常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服务承载体量,据统计,美国心理咨询师的数量和总人口的比例是1:1000;而另一方面则是服务供给侧的质量,据心理健康领域资深创投人士戴莎莎女士介绍,美国的心理咨询师都非常专业和规范,需要经过几千小时有督导的个案咨询积累才能获得心理咨询师执照。而国内心理市场当前还受困于服务缺口大和服务参差不齐的怪圈,不少咨询师略加培训就上岗,导致用户体验感并不好。

所以,疫情对于心理行业的推动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仅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而且因疫情快速发展的创新技术,例如数字疗法、脑机接口等也给了心理健康行业新的活力。但相比于中国,美国心理市场有相对完善的商保支付和医生质量支撑,行业成熟度更高,因此商业化规模也相对成长较快。

心理健康行业自身的“心理问题”解决了吗?

虽然疫情将心理健康行业的发展进程向前推进了10年甚至20年,但行业整体当前还处于早期,以美国今年已完成融资的30家初创企业来看,其基本都处于A轮及以前阶段,仅有2家企业在B轮融资及之后。

半年40起融资,中美VC为何都在追捧“心理健康”图2. 2022年后我国完成融资的心理健康企业(数据来源:动脉橙)

而反观中国市场,心理健康行业在经历周期性爆火之后,也逐渐回归理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平缓期:一方面是一级市场融资在变少,今年上半年国内心理健康融资不到10起;另一方面是部分已走到融资中后期的企业正面临商业化和融资难题,向前迈进的压力较大。

因此,站在这一领域的创业者和投资人,也在重新思考:心理健康领域当前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是社会认知度较低。虽然疫情对心理行业建立市场认知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大多数人当前还很难正视心理健康问题,病耻感仍然广泛存在,所以,即便我国已经有很大的患者群体,但主动进行心理治疗并愿意为此付费的比例可能不足10%。

其次是行业缺乏标准,主要体现在诊断和治疗层面。先说诊断,当前主要是以问卷为主,但这种方式个人主观性很强,部分患者可能为了“不患病”故意做一些“错误”的选择。而治疗层面现阶段面临的核心问题是,没有一个相对成熟且标准化的方案,这也间接导致了其很难在市场端实现爆发式增长,尤其是对于一些中轻度患者,除了专业的心理治疗,他还有其他替代性方案可以选择,比如旅游、瑜伽等等。

然后是供给侧不足。从目前来看,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者说专业的团队和机构都相对较少,所以行业较为混乱,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这很容易打击患者主动进行心理治疗的积极性。此外,心理健康行业现阶段也缺乏较好的市场渠道,整体相对封闭,服务触达大多是以用户推荐为主,据曼朗医疗董事长刘奧娜介绍,企业目前获客体量最大的方式就是口碑,即用户互相介绍。

最后是还没有一款“药到病除”的产品出现。在现有的医疗体系中,心理疾病的治疗主要是靠药物和心理干预,但药物副作用大,且成本也较高,如果选择进口药,每月支出通常在5000元左右。而心理干预则可以看作是退而求其次的治疗方式,虽然近些年也有AI等创新技术的加持,但两者如何结合和应用,当前还没有一个确定的解法。

戴莎莎之前在一家头部心理企业工作,参与投资过中美市场的多个早期心理类创业项目,也为该领域的企业做过融资服务,因此对心理健康行业有较深的认识,她认为,“心理行业的需求的确很大,且年轻化的趋势也在近年来愈发明显,但由于中国大众对心理治疗的认知还不到位,加之优质专业的供给端紧缺,也缺乏一定的行业标准,导致行业目前发展还不成熟,面临很多的挑战,但这也意味着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大家其实都在等一个爆发的时间点。”

心理健康的未来  究竟会属于怎样的企业?

根据权威数据库Statista预测,2023年全球心理健康市场收入将达到200.9亿美元,平均增速将会在25%以上,市场潜力巨大。某北京市精神科主任医生也向动脉网验证了这一趋势,她表示,“虽然这几年科室一直处于‘人满为患’的状态,但今年尤其明显,很多患者最后都不得不向周边城市迁移”。

在这样一个“拥挤”的市场,到底会是怎样的企业率先走出来呢?对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动脉网将这些答案进行了梳理和提炼。

一、精准定位客户画像,做好市场垂直度。据动脉网观察,现阶段国内心理健康企业大多都将核心业务场景聚焦于青少年,比如关注儿童自闭症的大米和小米。美国市场也有相同的趋势,在今年已完成融资的企业中,有超过一半企业都瞄准了这一赛道,典型代表有改善年轻人获得循证心理保健途径的心理健康诊所的Mantra Health以及帮助自闭症儿童提供心理护理服务的Finni Health。

半年40起融资,中美VC为何都在追捧“心理健康” 

图3. 2021年美国不同年龄段抑郁症/焦虑概率(数据来源:Statistics)

这背后无外乎两点原因:一是市场够大,据《2022年中国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我国抑郁症年轻化趋势愈发明显,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成抑郁患者为在校学生。而美国心理问题的年轻化趋势则更甚,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数据,2021年,美国近15%的儿童接受了心理健康障碍治疗。

除了市场规模原因,青少年与其他群体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有强烈的付费意愿,对于很多家长来说,他们可能并不会为自己的心理健康付费,但对于孩子,却非常慷慨。所以,心理健康的市场策略也逐渐清晰,即围绕青少年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活动,并加强与学校或者教育局的定向合作。

除了青少年,产妇、消防员、警察、医生等特定人群对心理服务也有一定诉求,尤其是孕妇,很多月子中心或者与女性相关的服务商,近几年都将心理健康纳入到了服务板块。

二、能为心理患者提供标准化的数字诊疗方案。近日,马斯克长期服用的氯胺酮被《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认为,其在治疗非精神病性耐药重性抑郁方面不劣于ECT(电休克疗法),而且也未观察到严重不良事件。但对于青少年而言,药物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整合的MDT诊疗模式,辅以数字化诊疗和干预手段提升效率和粘性,或许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曼朗医疗董事长刘奧娜也认同这一点,她表示,在曼朗现有的心理治疗体系中,药物占比不到20%。

那么,要如何做好数字化心理干预呢?一方面是要尊重循证医学原理;另一方面则是要挖掘数字疗法和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在心理健康的巨大潜力,并创新其治疗模式,尤其以脑机接口为主,在此次采访中,创业者和投资人都认为其在未来的心理健康市场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比如在很多心理和神经脑疾病中,大脑信号的异常或者缺失是很常见的现象,而通过使用脑机接口技术医护人员可以直接利用这些信号作为治疗手段,以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目的。

三、实现产业上下游联通,形成服务闭环。在曼朗医疗董事长刘奧娜看来,国内当前的心理健康服务市场其实是比较割裂的,大家现阶段“各自为政”,都在探索自己的业务模式。但一个产业要走向成熟,必然是要围绕患者实现服务闭环,那么从触达,到诊断,再到诊疗,一定要形成一个完整的链路,而在这个链路中,有整合式的服务场景,也有更多不同企业之间的合作闭环。

四、回归医疗和服务的本质,最有效的方式是提升供给侧力量。在戴莎莎看来,心理健康领域当前最核心的问题还是供给侧问题,一是亟需更多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精神科医生,二是迫切需要更多有循证医学依据的高效治疗方案。说到底,用户是否愿意持续付费,能否产生粘性,能否有好的口碑吸引更多用户,关键还是要看用户的心理问题是不是真的能被很好地解决,是不是能给用户带来一个好的体验。而这都需要一定的供给侧质量来做支撑。

近日,心理治疗服务提供商Octave完成了5200万美元的C轮融资,其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Sandeep Acharya就谈到,“当今社会对精神卫生服务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但我们的使命不仅仅是确保服务可获得,而是帮助患者切实有效地解决问题以及提供可持续的精神卫生健康方面的服务。通过这次融资,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直接促进医疗服务的发展,而是尝试影响整个系统的运作方式——医疗的支付方式、医疗的发现方式以及我们用来支持医疗的工具”。

写在最后

在采访和查询资料的过程之中,我越来越意识到当前心理健康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所以我也在想,要是能有一块“开心药丸”,不开心的人吃了立马就能开心那该有多好。但很遗憾,市面上现在还没有这样的“神药”。

所以,整个心理行业当前的存在价值就衍变成了,从业者需要在一些前沿技术领域找到一些创新的治疗方案,这个方案需要行之有效,要尽可能实现标准化和系统化,同时也要将患者的身体和经济负担降到最低,而在此基础上,患者的体验感也要加强。

但就此而言,不管是用户教育还是企业成长,在发展过程中也必须遵循其周期性特点。我国心理健康行业的成长时间还很短暂,必然需要一段时间的孕育,即使是有千亿市场体量的持续性刺激,有众多资本的加持,以及更多创新技术的融合,这个成长周期可能会加速,但也势必会经历它必要的过程。

责任编辑:CF019
点击阅读全文(剩余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