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车企能跨过“交付难”的坎吗?
6月,物流和供应链的持续改善,产业复工、积极政策叠加,中国车市走出了4月的最低谷,以好于历史同期的产销表现完成上半年收官。
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称中汽协)发布月度及上半年数据。6月,汽车产销分别为249.9万辆和250.2万辆,同比增长28.2%和23.8%,此前连续多月下降的趋势得以扭转。1-6月,汽车产销分别为1211.7万辆和1205.7万辆,虽然同比下降3.7%和6.6%,但降幅较前5个月收窄5.9和5.6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乘用车方面,产销分别为223.9万辆和222.2万辆,同比增长43.6%和41.2%;新能源细分市场依然高速增长,6月产销分别完成59万辆和59.6万辆,同比均增长1.3倍,市场占有率提升至23.8%,再创新高。
对于下半年的走势,中汽协预计,乘用车需求预期比较积极,全年销量预计2300万辆,同比增长7%,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以下称乘联会)预期乘用车市场的销量有望达到2100万辆,全年零售增幅实现5%正增长。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对车市睿见表示:“车市的自身因素和政策驱动将形成组合力,带来下半年市场的超强增长。“他预计,7月全国汽车生产能力有望得到充分释放,“目前国内疫情高点已过,前期疫情下高温假充分休假,目前复工复产迅速到位,产销有望同比实现20%左右增长,可实现淡季不淡的良好局面。”
产能恢复的同时,零售端也在快速回暖。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6月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降至3年来最低点,消费指数达到3年来最高点,汽车流通行业进入景气区间。
产能和需求端的恢复节奏是否同步,还有待观察。国内领先的缺陷汽车产品信息收集和汽车消费者投诉信息受理平台车质网发布数据,1-6月受理的服务类有效投诉达到19965宗,较2021年同期增长3.6倍,“不按约交车”和“与宣传不符”成为直接“推手”。
数据来源:车质网
数据显示,“承诺不兑现”占6月服务类投诉总量的3成,增量集中于部分自主品牌新能源产品“不按约交车”。
今年6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渗透率同比提升12.8个百分点至27.4%,中国品牌渗透率更是达到50.1%,1-6月销量排名前十品牌中,中国品牌占据9席。与此同时,“不按约交车”位列服务投诉问题点Top20第二位,由此引发的投诉从1月的389宗增长至6月的1456宗,增幅达2.7倍。而在车质网投诉平台,该问题从2021年就开始发酵,成为服务类投诉热点之一。
数据来源:车质网
有预定用户不能在约定时间内提车,也有用户在提车后发现“货不对版”,而且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产品均有涉及。车市睿见查询数据后发现,“与宣传不符”问题自2020年至今,连续三年占据服务投诉问题点Top5首位,2022年1-6月,此类问题有效投诉量从787宗增长1.9倍至2306宗。
针对消费端上半年出现的这些典型反馈,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认为这不是新问题,只是在疫情、原材料供给等因素影响下,波及的品牌和产品范围扩大了。她对车市睿见表示:“随着各项政策措施落地发力,汽车消费将持续回稳复苏,如果因供应链问题无法按时、按合同约定交付车辆,建议厂家和经销商要更加注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另外还要有相应的补救措施。”
“受需求旺盛影响,下半年个别车型大概率还会出现不能在约定时间交车的问题,但不会是普遍情况。”崔东树分析称,“缺车”的困扰已经在全球汽车市场蔓延,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如果计划购买豪华品牌的进口车型,也要做好等待的准备,“预定后配置也有可能会调整。”
在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看来,下半年部分芯片短缺和错配风险仍然存在,或将影响下半年企业生产节奏。车质网投诉平台的数据也显示,7月前两周,“不按约交车”有效投诉量712宗,是6月全月同类投诉的48.90%,“与宣传不符”投诉量797宗,已超1月全月同类投诉,是6月此类投诉的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