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耀“驾驰”,养护届的标杆
1901年,中国历史上一段惊人的故事诞生了。据民间传闻,当时的中国皇帝光绪帝的母亲慈禧太后庆祝自己的生日,而惊喜的礼物却让全国瞩目。独家消息透露,袁世凯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向慈禧太后献上一辆全新杜瑞亚牌汽车,可谓是前所未有的奢华与尊崇。这辆汽车花费了袁世凯高达10000大洋,特地从香港运送而来,让慈禧太后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首位拥有私家车的老年女性。这一消息无疑将成为国内外瞩目焦点,成为改写中国历史的重要里程碑。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汽车保有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车主开始注重汽车的护理和保养。
杜瑞亚牌汽车
慈禧喊来了马车夫孙富龄给她当司机,让他跪着开车。孙富龄吓坏了,心想这要是制造一个车祸现场把老太太弄个好歹,清廷明晃晃的大刀离自己脖子就不远了。
孙富龄还算机灵,用破棉絮把油管给堵了,谎称汽车坏了。当时在大清汽车本来就是个新鲜玩意儿,更甭说汽修工了。没人修,这辆车就被放在颐和园里吃了一百多年的灰尘。
为什么说这事很假?
慈禧有个御前女官叫裕容龄,是清朝外交官裕庚的女儿。从小就在欧洲长大,老妈又是法国人,所以能说一嘴流利的英语和法语,算是个大才女。
无聊的时候就喜欢写书,她在《清宫琐记》中就说,慈禧收到汽车时没有人会开,有两个太监想去试上一试,但裕容龄的法国老妈觉得太危险,劝说慈禧不要开,慈禧觉得有道理,就放弃了坐车兜风的打算,车就被当成物件收了起来。
在慈禧晚年时期,裕容龄与姐姐裕德龄几乎寸步不离的照顾她,裕容龄的话应该是可信的。
另外,据《北京志·汽车工业志》中记载,早在19世纪90年代北京就出现了德国汽车。
不过没说是什么牌子,估计是继奔驰一号问世之后,戴姆勒和迈巴赫造出的那种四轮汽车。样子类似欧洲18世纪的马车,其实就是在马车上装了个发动机。功率约为4马力,时速只有15~20公里。
所以说,慈禧很可能不是中国第一个私家车主。
慈禧这辆图利亚牌汽车,是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图利亚汽车与弹簧公司”所生产。公司成立的第二年,手工组装了13辆汽车,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款批量生产的汽油发动机小轿车,其中一辆就是袁世凯送给慈禧的这辆。
站在权力巅峰的慈禧,包括后来的袁世凯,他们只在乎如何收割权力,哪里还在乎什么工业和民生。无论是经济生态还是意识生态,当时的中国压根就不存在汽车工业的土壤。
这辆车没有成为中国汽车发育路的起点,没有了发育路,作为汽车服务行业这个最佳辅助,自然也就没有机会登场。
贰
标题:1924年8月4日讯,年仅18岁的溥仪,失去了帝位却仍掌握着紫禁城中丰厚的财富。据悉,近日溥仪一举花费3000大洋,购得一辆全新别克汽车,在京师警察局办理了登记纳税手续,并领取了通行铜牌车号:1382,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从车牌号上推断,汽车开始成为军政商三界的权贵们新的炫富工具。据1929年上海工部局发放的汽车行驶执照数量来看,上海当时共有各类汽车10292辆。这还只是上海。1930年的全国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了38484辆。
汽车多了,就催生了一个新的职业——汽修工。
民国时期的汽车修理工
民国时期的汽车修理工地位还是相当高,白衬衫,喝咖啡,吃西餐,还能拽点洋文。
他们不仅要会阅读全英文版教材,还要看得懂图纸,玩得来模型。可以说,这是一份技术含量相当高的工作。
当时盛行过一句话,“十里洋场,外国铜匠”。十里洋场指的是上海,外国铜匠指的就是这些汽修工。
这个时期宁波商人在上海工商业者中占了差不多七成。他们极其善于搞同乡组织,形成了庞大的宁波帮。宁波帮在上海汽修工中占了一半以上。他们不仅收入高,社会地位也不低。换一个化油器要70大洋,维修电器设备更是要100大洋。
国民党大员陈诚的福特汽车大修,一次就花了一根金条,如果陈诚用的是官方的大黄鱼,换算成现在的人民币大概10万元左右(小黄鱼1万左右)。
建国前,维修厂和汽车修理工的服务对象都是政府和军队。建国后到了计划经济时代,车辆主要集中在企业运输,独立的维修厂凤毛麟角。直到改开后,随着家用轿车增多,汽修行业才开始兴盛。
举个例子,成都有个很出名的地标叫太古里,相信很多来过成都的朋友都比较熟悉。但在太古里之前,这里有一条街,在古代以贩卖棉纺布料为主,因此得名棉花街。
到了民国时期,棉花街发展成国内著名的“汽修一条街”。到了60年代棉花街被规划掉后,“汽修一条街”的名号被隔壁的纱帽街所代替。
但当时私家车因为文化的十年和政策的禁锢,社会保有量很少,这也导致汽车后市场很难发展起来。
直到改开后,纱帽街一下子冒出了上百家汽车配件经销商,成为名副其实的“汽修一条街”。纱帽街红火了十多年,上世纪90年代末,汽配市场最终也因城市拆迁改造而悄然消失,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
叁
标题:1924年8月4日讯,中国本土轿车产业历经了一段艰难的发展阶段。凭借着一汽的红旗轿车在国内的口碑和影响力,它被誉为中国响当当的本土轿车。然而,在此前的25年间,由于封闭的环境和技术的滞后,红旗轿车的生产量仅为1540辆。其品质不尽如人意,经常在外交场合出现领导人被抛弃的尴尬情况。
直到国家决定从德国大众引进的轿车装配线,“合资经营”才把国产汽车从封闭的泥潭捞上岸,真正接触到国外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1983年的上汽大众“桑塔纳”,1988年的一汽奥迪“奥迪100”,标志着合资车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一起进入中国市场的还有汽车养护技术。
1994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国家出台政策鼓励个人购买汽车。巨大的汽车市场推动了汽车后市场的需求变化,汽车养护的概念开始出现在国内。
中国在2009年超越美国成为最大的汽车市场,汽车养护迅速崛起,成为汽车后市场的重要产业支柱。但你会发现,保养产品市场已经成为一些国际品牌的江山。
博世汽车当时可以说是汽车养护行业的“苹果”,有着先进的技术沉淀和悠久的品牌历史。因为技术稀缺性导致产品的稀缺性,进一步影响定价权。所以博世的产品品质好,但价格也贵。那是一个外国品牌“躺着赚钱”的年代。
但十几年后这种情况很快就开始转变,这里就凸显出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型的重要性。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吃的不仅仅是人口红利,还有技术红利。技术红利让我们与西方的技术代差不断缩小,甚至局部赶超,而这种变化最终从消费市场表现出来,推动了科技反哺时代的来临。
科技反哺在市场上带来了大量的平价产品,从小米到美的再到比亚迪,品质平价成为新的消费趋势,带动了新消费时代下产品服务价值的重塑。
举个例子,这两年中国汽车市场形势大逆转。日系神话不在了,4月本田在华销量同比暴跌40%。BBA降价也卖不动,4月豪华车市场零售销量只有12万辆,同比下降54%,整体销量腰斩。国产车销量不断刷新纪录,比亚迪4月新能源汽车销量21万辆,同比增长98.3%;6月是25.3万辆,同比增长88.79%。这就是中国科技冲破枷锁,走向科技反哺的结果,也是市场筛选的结果。
在汽车后市场,主张品质平价的品牌不少,我比较熟悉的是一家主打智能科技养护的品牌驾驰THINKAUTO。从“科技加持,优先驾驰” 这一slogan就可以看出端倪,驾驰以科技升级打造品牌发育路,在短短用短短4年的时间,开发出20多个系列,从空调养护、到刹车养护、再到引擎养护,产品覆盖汽车4大系统,很不简单。
这个品牌2019年以来,几乎是不断升级迭代过来的。
这些年我感触比较深的就是,产品换代太快,一代版本一代神。对于部分中国体验派来讲,能够深刻感到,我们的技术和品质其实已经不比国外品牌差,而且有着极高的性价比。
就拿驾驰机油最新升级的Classic这个系列来说,主打的就是大众化路线,你敢说人家质量不好?不服对标一下数据,你会发现,基油是全合成油,标准采用的是最新的API SP标准,清洁省油、抗高温氧化性能,减少高温沉积物等方面一点也不差。但价格就只控制在百元级别。品质上做加法,价格上做减法,形成了驾驰这个新锐品牌“亲民”特性。
如果想要更高端的产品,还有PIONEER、ULTRA系列等着你去对标。YUBASE® VHVI技术和高效添加剂配方这些新科技是怎么来的,其实都是被以前国际品牌的垄断气息逼出来的。如果不能在科技、品质和价格三个维度上形成优势,那些国际品牌“躺着赚钱”的时代就永远不会过去。
有车一族都知道,一年一次的小保养是跑不掉的。我一向比较信赖咱们自己的品牌,所以这次选的就是驾驰的机油。
选择在夏天做保养,一方面是天一热,润滑油容易受热变稀,抗氧化能力变差,这时候加润滑油正合适。另一方面就是清理一下空调,以免滋生细菌。
成都的夏天又热又潮,汽车空调吹出的风里有种湿冷的感觉,还夹着一点味道。
途虎工作人员给我推荐了驾驰的空调滤清器,我在途虎APP上搜了一下这个产品,上面说用的是进口椰壳活性炭,能够吸湿、抑菌、净化空气。换好后我感受了一下,原来空调风中的那种说不清的异味确实没有了。
汽车保养的这段时间,我躲在待客区翻杂志,旁边坐着一个大姐在吃外卖,我职业病犯了,就问她为什么现在才吃饭。她说车子电池老化,天气一热经常打不起火,问我有没有可以推荐的蓄电池。我没过脑子顺嘴就说了驾驰,说完我才觉得不太妥当,毕竟自己没用过不知道质量怎么样。结果大姐说他老公也让换这个牌子的电池,不仅耐高温性价比还高,我这才放下心来。
驾驰,作为国内体验派筛选的品牌,展现出了其非凡的实力。作为一个新兴汽车养护品牌,驾驰不仅仅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信念。中国消费者正逐渐摆脱崇洋媚外的消费观念,回归理性、注重品质。人们越来越重视产品的性能和价格比,喜欢选择能够真正满足自己需求的品牌和产品。在汽车养护领域,人们也选择适合自己的品牌和产品,注重车辆的保养和维护,而“驾驰”就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我们期待着未来,相信驾驰将继续以其不凡的养护实力和无限潜力引领汽车养护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