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四院41所固体火箭发动机首席专家尤军峰:运载火箭或者导弹一放十年二十年,不能老化,硬了不行、性能变了也不行。
隔震支座的工作原理与火箭的柔性喷管很接近,要有足够的支撑力扛起上面的建筑,而在抗拉力上,要具备弹性又不至于被拉断。记者看到工人们正把同样厚度的橡胶片一张张地称重,每片的厚度在3毫米,厚一点或薄一点都不行,一个隔震支座里面由35道特种钢板和橡胶片黏结在一起。正是橡胶与钢板的完美黏结才让隔震支座支撑起上面的建筑,这样的黏结技术同样来自于航天。
目前,隔震技术在我国被逐渐重视起来,云南、新疆、甘肃等地已经对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采取强制性措施,要求这些建筑必须采用隔震技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四院41所从中看到了商机,2016年,他们找到了陕西的一家工厂,共同合作生产这种隔震支座。
按照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建筑16亿平米计算的话,如果10%的建筑采用隔震技术,每年的产值高达26亿元,面对这片蓝海市场,航天人提前迈出了脚步,和民企强强联合,共同推广工程应用。
除了隔震支座,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四院的41所还有一款产品,增雨防雹火箭,占据了全国60%以上的市场份额。
在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的一处山脚下,周至县气象局的工作人员正从仓库里取出两枚火箭弹准备向天空发射,这种火箭和武器无关,而是为了周边地区的增雨防冰雹。
发射点的上游就是黑河水库,其蓄水量在1.1亿立方米,是供应西安市用水和周边农田灌溉的主要水源地。增雨防雹火箭一旦达到飞行高度,就会自动播撒碘化银催化剂,使人工晶核与空气中的水汽充分结合,形成降雨。和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军用火箭相比,每发增雨防雹火箭的售价仅为几千元。
陕西中天火箭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健:既保留了军品发动机火箭生产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也兼顾到增雨防雹火箭民用市场的低成本化以及方便使用这样一个新的要求。
和航天火箭不同的是,增雨防雹火箭的外壳并不是金属的,它采用了成本更低的特种玻璃纤维,制造车间内,排列整齐的纤维丝线轴犹如纺线般缠绕在固体催化剂上,形成一套全新的外衣。区别于军用火箭,增雨防雹火箭还要考虑发射后的安全问题,在高空作业完毕后,为了避免几公斤的弹壳坠落地面产生危害,工人们需要向弹头内部填装降落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