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云南的父亲、姐姐多次让她回去,她不走。
“你看,这些树都是我种的,又长高了;这些小红果一串一串,红红的,可好看了。”说起钟爱的树,51岁的余晓兰陶醉地眯起眼睛,神情还像当初那个云南少女。
事实上,与李云生一样,余晓兰的坚持,也源自当地干部的关爱。
2001年,余晓兰担水上山摔倒,扭坏了腰椎,回云南治疗。知道这一情况后,右玉县委、县政府寄去了慰问金,县领导赵向东给她打电话问候病情。
“接到电话,我的眼泪就控制不住了。我一个外地人,他们却把我当亲人。”余晓兰说,“咋也不能让支持我的人失望!”
就是这样,右玉干部为群众的吃苦耐劳、默默奉献所感动,群众被干部的艰苦奋斗、关怀呵护所鼓舞。
越来越多的人走上了承包荒山植树造林的道路,如柠条般铺满右玉大地。
民营造林大户王占峰就有着柠条一样的脾气。为了种树,他在石炮沟搭了个窝棚,一住就是18年,被称为“野人”。
在山西省右玉县牛心乡石炮沟,王占峰准备去苗圃给树苗松土除草(7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詹彦摄
有一年发山洪差点要了他的命,后来是拽住一根树枝才没被冲走。“是树救了我的命!”他种树的脚步更不停歇了。
树离不开人,人离不了树,他们的生命早已融为一体。
人们说,在右玉,一棵树就有一个故事,一片林就是一部传奇。
有英雄早逝、有鱼水情深、有逐梦不止……近70年来,右玉干部群众携手写就了这部史诗般巨作,右玉的人和事也被编成话剧、道情戏等广为传颂。
为民初心不改,奋斗未有穷期
题记
林涛翻卷,繁花遍野。右玉人再次跃上马背,策马奔腾。
初秋时节,右玉古朴悠然、壮美如画。
在矗立了数百年的威远堡上,三五个外地画家正在挥毫写生。
右玉风景在油画界富有盛名。2016年,中国油画院在右玉开设了国内唯一的写生基地。右玉也开始建起玉林书画院和“右玉艺术粮仓”,吸引八方艺术人士。
“虽然很多人知道右玉造林事迹突出,却不知道右玉这么有魅力。去年中央美院有四百名学生想来写生,但写生基地没接待能力。”右玉县文联主席郭虎遗憾地说,右玉还是“地偏无人知”,发展底子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