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看着当村干部的父亲带领乡亲们上山植树,一种绿色情结植根李云生心中。最难的时候,也是右玉干部的支持才激励他走了下去。
2002年,马头山村的李云生拿着承包驾校挣的几十万元,包下了1万多亩荒山,但“走进去才发现是个无底洞”。
在山西省右玉县李达窑乡马头山,李云生在查看松树的生长情况(7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詹彦摄
为了种树,他陆续从银行和亲戚朋友处借了近百万元。有几年春节,结完工人工钱、还完债,他身无分文,只能和妻子躲到山里吃干粮。
难走的,还有路。李云生找到县交通局,拿出1万元,希望局长帮着走动修路。交通局长王建了解情况后,坚决地说:“给我钱,就不帮你办,把钱拿回去,我尽力帮你!”
没多久,交通局为此打的报告被批准了,路要修了!李云生流泪了:“右玉真是有一批好干部!”
这些年,李云生陆续投入400多万元,植绿1.2万亩荒山。
他相信,苦日子快过去了。“现在年收入有10多万元,两年后1000亩杏树就挂果了,收入会可观。”
眼前的李云生,气色红润、嗓音洪亮,完全看不出已是62岁的老人。他就像山坡上挺拔的樟子松,青春不老,乐观顽强。
万绿丛中,余晓兰是那一点红。
在山西省右玉县杨千河乡南崔家窑村,余晓兰在查看苹果的生长情况(7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詹彦摄
她是青山绿水中滋养长大的女子。1989年,23岁的云南姑娘余晓兰跟着退伍的丈夫来到右玉县南崔家窑村时吃了一惊。
“我的家乡山清水秀,这里却是光秃秃的。”她觉得自己像到了另一个世界,“没想到还有这么偏僻荒凉的地方。”
她也想过要回去,但“他喝汤,给我吃面”,丈夫的好让她走不了。
“我喜欢绿色,做梦都想把家乡的绿色带到这里来。”1992年,余晓兰和丈夫承包了村里4000多亩荒山。
没有水,就到山下挑。一个不到1.6米的女子,每天要在山路上担水五十来次。
为省钱,她吃了10年土豆稀饭。有一次,她心跳变慢,躺下后站不起来了。到医院检查,才知道是劳累过度和营养不良造成了严重的低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