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右玉绿了,也美了,新的困惑却接踵而来:至今还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依然面临着县穷民贫等挑战。“经济总量小、实力弱、欠发达的基本县情还没有根本改变。”右玉县长王志坚坦诚告诉记者。
杀虎口,雄关巍峨;西口古道,青石痕深。在两千年的浩荡历史进程中,这里曾金戈铁马,也曾商贾熙攘。如今,右玉又迎来“由绿到富”的新挑战。
这是一张时不我待的考卷——
2016年,右玉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只有2.89亿元;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88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3%;产业结构单一,农业产业和文化旅游业尚显薄弱。
这更是一张满载期盼的考卷——
树种满了,前些年农民大量发展的8万亩苗木价跌滞销,存在着“去库存”难题;多年培育的肉羊养殖业,饱受市场波动困扰,养殖农户信心受挫;一些民营造林大户急于寻找“绿里淘金”的门路。
绿起来之后的路怎么走?一道饱含时代特征的命题,期待右玉人回答。
民之所盼,施政所向。
翻开右玉的历史,我们发现,如何让群众致富一直是右玉县历届县委县政府的牵挂。
立足于特殊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禀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右玉县就成立了燕麦、胡麻等农作物研究机构,力争提升全县主要农作物的产量和效益。
八十年代,县里制订了“种草种树、发展畜牧、促进农副、尽快致富”的16字方针,并成立了全国唯一的县级沙棘研究所。
到了九十年代,县里大力发展工业企业,以增加财政收入。
进入新世纪后,右玉县已建成“塞上绿洲”,更加意识到“由绿到富”的重要。
近70载绿色耕耘,右玉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政治情怀,更是“右玉精神”的核心要义。
解决了生存问题的右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未如此迫切。新时期的右玉如何坚持、弘扬和发展“右玉精神”,秉持为民初心,继续带领群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万众期盼。
记者刚到右玉采访时,县长王志坚不在县里。他在山西朔州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领下,奔赴浙江省安吉县余村学习——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这里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