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右玉老县城城墙上放眼望去,天似穹庐,绿色缭绕,一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外风光。
谁能想到,正是我们站立的这个地方,在60多年前,险些被风沙吞噬。
“黄沙洼呵黄沙洼,吞了山丘吞人马。”
右玉老县城东北向这道长40里、宽8里的黄沙梁以每年数米的速度向老县城移动,西北面三丈六尺高的城墙几被沙土掩埋,变成了一面斜坡。
拼版照片:上图为治理前的山西省右玉县右卫镇的景象(资料照片);下图为现在山西省右玉县右卫镇一带的景象(7月22日新华社记者詹彦摄)。
“向黄沙洼开战!”1956年的誓师大会上,29岁的县委书记马禄元吹响了战斗的号角。
干部群众、男女老少一起上,人们挑起水桶,扛着树苗,拿着铁锹,向黄沙洼进发。
没钱买树苗,他们就裁剪杨树枝插种;植树累了,便席地而坐,喝着凉水吃莜面……
然而,几千人栽了两年的树,却被一场持续多日的大风刮死,没剩几根苗。
“干!继续干!!”马禄元红着眼睛吼道。
几年中,他们连续展开二战、三战黄沙洼,到了1964年,黄沙洼实现人工造林15435亩。如今,那个吞天吃人的“大狼嘴”变成了绿山岗。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右玉县群众在荒山植树(翻拍照片)。
紧接着,铁山堡、老虎坪、杀场洼、盘石岭、滚石沟……一个个听上去充满肃杀荒凉之气的地方,一一被右玉人用绿色征服。
右玉人这股不服输的“莜面愣子”劲儿到底从哪里来?
或许是他们身上流淌的戍边后人的血液,或许是漫漫西口古道磨砺出的不屈与抗争……
但右玉百姓说,干部在前面带头,群众再苦也会跟上。
过去在右玉,每个机关单位办公室门后都放把铁锹。到了植树期,干部职工就自带干粮,自买树苗上阵了。几十年来,仅机关干部就义务造林30多万亩。直到现在,右玉干部每年还要捐义务植树款。
有人算过一笔账:右玉5000名干部,按照20多年前的标准,每人每天15元人工费,一年干20天,一年仅人工投入就省15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