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可能啊?县城几十万人,到哪里去找。”他撂下筷子,继续开车赶往县城。
后方同事找来所有岫岩县甚至辽宁省的资源,我一个个拨过去,均无收获。
城里热闹,4年前的洪灾成了小声议论的谈资。循着线索,我们赶往县城附近的一个村子,那里有个工厂,曾有人遇难。
几番周折进村,跟村民没聊上几句,江哥凑过来说,“快撤!”
不远处,几名衣着得体的男子正小跑着过来,我俩迅速上车回城。
不断有同行被请去“吃早餐”的消息传来。跑了十几年新闻的江哥判断,不能住在县里。他打开地图,决定前往100公里外的海城市住宿。
此后几天,我俩每晚驱车两个多小时前往周边县、市住宿,一早开回县城采访。地方每天一换,第4天,已换到近200公里的丹东市鸭绿江边。
杀猪菜、杀猪菜
14日,鞍山市调查组发布消息,确认岫岩瞒报洪灾死亡失踪人数。随后,我们刊发4000多字的调查报道。
这份名单成为热点,也成了报道的突破口。名单背后的统计者,成了媒体追寻的关键人物。而所有的媒体报道中,除了那份神秘死亡名单,别无进展。
寻找幕后统计者的压力越来越大。
此后几天,我与江哥终日在岫岩县城转悠,每次听到有人说起此事,就凑上去听。
江哥劝我,干活得先吃饱饭,每到饭点,他总会挑一家人气小馆。让我郁闷的是,他总对“杀猪菜”念念不忘,每次都要来一锅。
每过一天,绝望就增一倍。16日中午,江哥说,如果再没有线索,就撤了。我理解他,没有挽留。
他又精心选了家做“杀猪菜”的馆子,还想喝杯啤酒,算是践行。
回想起来,真要感谢这锅“杀猪菜”。
屋内客人很多,我们进了二楼最后一个包间。脱鞋上炕,酒菜齐备。我瘫靠在墙上发呆,江哥跟我碰了个杯。
此时,我隐约间听到隔壁包间的客人,谈起“洪灾”。条件发射般,我把耳朵贴在墙上,声音浑浊,我又拿个空杯扣上去听。
可以判断,屋里3个人,男性,一位年纪偏大,对当年的洪灾有所了解。
我向江哥示意,他也停下筷子听。随后,我掏出录音笔,塞进两房中间的空调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