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8人死亡失踪”的官方说法被推翻,瞒报已成事实。
天黑了下来,摄影部同事江哥前来汇合。他套着肥大的羽绒服和手套,还租了辆车。
摄影记者吴江与遇难者家属交谈。新京报记者李明摄
一起阴沉的还有村里气氛。瞒报消息席卷而来,领导打来电话,“能给你们的时间不多了”。
合计后,我决定留在村里,突访当年的村书记,弄清瞒报情况。
趁夜,我溜进村书记家。他很有意思,坚称这两年经历大车祸,失忆了,对4年前的洪灾“一点也想不起来”。
我坐屋里聊了一个多小时,他才慢慢松口。“我寻思寻思,还能想起来一点。”他说,当年该村就有5人遇难,加上其他村的,数字远超8人。至于是否瞒报,他称人数都是会计上报的,他不知情。
我又深一脚浅一脚找到当年会计的家,大门紧锁,但屋内亮着灯。喊人敲门没人应,倒是惊了村里的狗。无奈之下,我一跃爬过门墙。
会计夫妇一脸慌张,但还是开了门。他说,看到了瞒报新闻,但自己统计后如实上报了。
夜奔突围
当夜,同行也传来消息,当地多个乡镇被“打了招呼”,记者一进村,就有政府的人“迎接”,村民对此也讳莫如深。
忙完一天采访,我跟江哥没有回城,驱车十多公里到另一个偏僻小镇住下,一路上昏黄的车灯照得雪地刺眼,白晃晃地。
次日一早,我俩冒险去临近村庄调查。住在县城酒店的其他同事传来照片,酒店早餐厅内,一早就有“有关部门人士”等候,素未谋面的对方直呼其名,还派专车“配合采访”。
担心再采访村民“被堵”,我们迅速撤回镇上。
领导指示,找到遇难者名单统计者。显然,这个关键的幕后人物,已成为媒体们追寻的对象。
对这个人的信息,仅来源于王大姐的一句话,“4年前来村里走访过,托亲戚在县城见过一面。”
路上,江哥在一家饭馆门口停下,他点了锅“杀猪菜”,从热气腾腾的锅里夹一块血肠,蘸上蒜汁,把头埋进去吃。
我没有食欲,一直在琢磨,如何找到这个统计名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