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强盗逻辑甚至连他们自己人也看不下去了。德国《南德意志报》就刊发评论指出,西方发达国家对世贸组织判决的欢呼是不合适的甚至是虚伪的,因为在很多年里,全世界都得益于中国以极低的价格提供稀土。
美国经济战略研究所所长普雷斯托维茨认为,中国限制稀土出口的长远经济战略在于摆脱纯粹的大宗商品供应商的身份,生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高技术熟练程度的产品。历史上英、美都这么做过,用这种方法变富的国家现在认为这样的事情不合规矩,这听起来很没道理。
4,稀土万万不能再贱卖了!
稀土过度开采,低价出口带来的除了战略资源流失、环境遭到破坏、在WTO“有苦说不出”等问题之外,还有“资源诅咒”。
我们都知道,发达国家经济崛起的秘诀之一就在于,重要资源作为生产所必需的原材料被投入到了当时的高端经济活动之中。也就是说,好钢一定要用在刀刃上,从经济史来看,重要自然资源在发达国家工业化起飞阶段几乎都起到过巨大的推动作用。
比如,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基础能源的煤炭,密集分布于英国工业区的矿床之中,为早期英国工业革命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畅销书《当中国统治世界》的作者马丁·雅克就认为,19世纪在英国而不是其他国家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就是英国当时发现了大量煤炭,从而破除了工业化的能源瓶颈。而在美国,土地、矿藏和森林等资源的丰富是南北战争之后有利于美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特征之一。
英国工业革命(图片来源于网络)
发达国家也无一不重视重要资源在工业化崛起中的巨大作用,他们在历史上都是严格限制甚至禁止国内未经加工的原材料出口的。例如从15世纪晚期开始,为了发展当时作为国际竞争支柱产业的羊毛纺织业,英国政府曾制订了严刑峻法:除羊毛之外,绵羊、毛线、精纺毛纱、漂泥等都在禁止出口的清单上。法律的实施十分严厉,首犯者要被砍去左手,再犯者则被处死。
在限制国内资源出口的同时,发达国家还尽可能地控制原材料来源,建立殖民地就是达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通过向殖民地“进口原材料、出口制成品”,英国成功崛起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并长期维持着世界霸主地位。美国后来正是效仿了英国这种“进口原材料、出口制成品”的重商主义政策,才逐步取代了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时至今日,美国深深受到这种政策的影响,比如,20世纪七八十年代通过新自由主义政策迫使拉美国家放弃工业化而恢复原材料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