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社会学被认为是伪科学,此后朱穆雍被分配至财政局工作。有这样一个文科背景的父亲,朱清时也建立了对文科的兴趣基础。
多年来,朱清时主要在化学圈里打转,对传统文化领域建树有限,但儿时对传统文化的痴迷一直让朱清时魂牵梦萦。
到了2004年,朱清时与一个人从相识到相知,这个人对其此后13年的学术兴趣转向意义非凡。此人就是南怀瑾。
朱清时后来说,南怀瑾“对古今的了解可以说没有人可比,没有人可及,他的智慧从我们这一代人来看,只能仰视。”
南怀瑾和朱清时,一个搞传统文化研究的,尊重科学但没有受过严格的科学训练;一个搞自然科学研究的,尊重传统但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中国文史哲教育。
大师与大师之间,碰撞出了异样的火花。
自从与南怀瑾相遇,朱清时就想通过其自然科学的逻辑和办法打通科技和佛学,为物理插上佛学的翅膀,为佛学研究用上实验室里的量杯。
朱院士还曾在另一场演讲中,幽默地表示:“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朱清时在讲座中介绍自己的“实验”感受
不过,虽然朱清时可以用自然科学一本正经地讲佛学,但被他称赞的大师南怀瑾却不能用佛学的概念讲述深奥的量子论。
朱清时不遗余力地向外界“推销”南怀瑾,称南怀瑾学问如何博大精深。
他曾向媒体举例称,《楞严经》有一句“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关于“元妙”的解释,南怀瑾曾告诉朱清时,“当时(唐代)为了避讳唐玄宗名字中的‘玄’,而将‘玄妙’的‘玄’字改成‘元’代替,一说玄妙,大家都知道了。”
若南怀瑾果真如此解释,那么正好说明南怀瑾对古代文字避讳所知甚少。中国古代是不避讳皇帝庙号的。同样因为传统文史知识匮乏,所以哪怕南怀瑾讲的是错误知识,朱清时也毫无察觉。
带着对传统文化的崇拜,大半辈子在物理学领域里摸爬滚打的朱清时,一头扎进了佛学、中医乃至“真气”研究里,甚至还用自然科学术语解释佛学知识,用以证明几千年前的佛教典籍都是符合自然科学的。朱清时很快成了佛教研究的明星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