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后勤设施也有问题。那时候都是大澡堂,发现浴池不够用了,食堂也开始有点拥挤。图书馆也不够。
我们那时认识到,如果教师队伍、实验设备、食堂包括图书馆没有增加,扩招会使质量下降,我们就赶快停住了。
澎湃新闻:当时的扩招是为了解决中国发展迫切需要高素质人才的问题,现在也造成了很多问题,例如教学质量下降、文凭含金量不足。您觉得我们现在怎样去化解扩招带来的不好的结果?
朱清时:支持扩招的人认为,它对提高一般劳动者的素质有利。扩招一下子把读大学的人数增加了好多倍,其实这是双刃剑,有利有弊。
利的一面是什么呢?这么多人都上大学,他们就比没有上过大学的人更容易适应现代生活,容易把事情干好;但是这么多人大学毕业,他们要求大学毕业生的待遇,找不着工作就不满,不利于社会稳定。然而,如果他们退而求其次,愿意做低收入的制造业工人,利的一面就效果显著了。
去年美国的大选使大家大吃一惊,后来才知道美国的经济不景气,美国的制造业大量朝中国这些地方走。为什么这样?据说是因为用较低工资在中国容易找到大量上过大学的人来当工人。这在美国是不可能的。
然而从总体发展看,扩招的主要弊端是使精英人才的培养变得更困难。
当教育资源比较浓缩的时候,素质好的人才在浓缩的教育资源之下,就容易成为顶尖的人才;教育资源稀释后,素质好的人才拔尖就变得很困难。
过去中国的大学生很少,但出了很多拔尖人才;近几十年我们的大学生增加了很多很多,拔尖人才却难出现了。这就是钱学森之问啊!
澎湃新闻:那要怎么解决呢?
朱清时:中国教育要多元化发展,就是要办不同类型的教育,精英教育要重视,大众教育更要重视。
大众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劳动者素质,规模可以大。美国的社区学院就是这样,哪怕你来学会一点修车、裁剪衣服、做饭也行,他们不需要浓缩的教育资源;精英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科学家、工程师和拔尖学者,很需要浓缩的教育资源。国家需要的一流科技人才和其他拔尖学者其实不多,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可以通过大众教育培养。其实拔尖人才应该既包括一流科技人才和其他拔尖学者,也包括顶尖的劳动者。
教育要多元化,要办多种多样的大学,那就必须每种大学都平等,都要重视,不光经费上重视,且所有方面都要重视,包括行政级别也是。研究型大学是副部级,职业技术学院只是副厅级,这就是很强的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