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明感慨,刘华清当时70多岁了,航母已经不太可能是他的“政绩”,他是在为以后当海军司令的人做准备。
6、1980年代末时刻不忘用航母装备海军
“如果问我航母和核潜艇以后如何排队,我说海军缺少的航母应该在先。”在郑明看来,航母是刘华清心中的重中之重。
“刘华清对于海军的三个环节非常重视。一是战略,他自己曾提出中国海军的战略;二是人才,这主要体现在他对我们的严格要求和关怀上,他从未表扬过我,总是布置任务,但他在工作上信任你,给予你充分的尊重,这比表扬更有作用;三是装备,这也是在写回忆录时,我负责的这一部分比重很大的原因。
有的同志笑着跟我说,你要把刘司令写成刘装备部长么?”郑明说,“我们和刘司令在一起共同讨论编写《刘华清回忆录》。我们大家在一起交流、讨论,在讨论中刘老也对我们说了很多我们所不知道的事情以及刘老自己的一些思考。”
刘华清在海军司令员任内提出了海军“近海防御”战略问题,并要求以此战略为指导发展海军;也是在其海军司令员任内,广州舰艇学院开办了第一届也是唯一一届“飞行员舰长班”,为日后航母舰长储备了人才;在其担任海军司令员期间,海军启动了航母的预研工作,为日后发展航母打下了基础。
郑明回忆,“在退休前,我和刘司令并没有更多的亲密接触,更多的是在工作关系上,倒是退休之后,在写回忆录的过程中,他越发了解我们,我们也越发了解了他,写回忆录的过程也是一次再教育的过程。”
“刘华清是陆军出身,他之所以在海军问题上有远见性,一是通过学习,二是通过实践。他非常乐意学习各种海军的知识,并且大量参加各种演习和实践活动。他是真正融入了,成为了真正的海军。”郑明感叹。
尤子平回忆说,特别在1988年的南沙冲突发生以后,刘华清更加感到中国海军空中力量的薄弱、鞭长莫及,危及海上编队的活动和安危,而航母则是唯一能显示前沿力量存在、掩护海上机动编队远程活动的手段。“他认为在当今世界,航母不仅是一个强有力的战术单元,是海上作战体系的核心,也是强大的战略威慑力量,代表着综合国力的象征,要实现国防现代化,建立完善的武器装备体系,不能不考虑发展航母的问题。”
1988年之后,刘华清已经调往中央军委担任领导工作,但他还是继续关注航母问题。1989年9月4日,刘华清专门把尤子平叫过去,听取航母课题研究情况的汇报。听完后,刘华清说:“1984、1985年邓主席接见外宾时说,对付台湾,我们没有能力,从封锁反封锁说,船载机从海上起飞,留空时间短,等大航程新飞机造出来,要几百个亿。海军说,如果有航母可以省很多飞机,一艘航母相当于300架陆上飞机,代替3个航空师,岸基飞机掩护航母,航母掩护潜艇,非要这个东西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