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
“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令很多文艺工作者联想到自身的创作实践。
2015年,中国人民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吉林省文联副主席曹保明和他的同事们终于完成《抗战老兵口述史》。“起初我没有信心,觉得这些老人最小的已近90岁,最大的105岁,他们还能讲述吗?可是,当我和志愿者来到他们面前,我被彻底震撼了!有一位老兵已去世三个月,他的家属、村民拉着我们讲述;还有一位在接受采访十天后过世,我们在追悼会上讲述了‘老兵不死’的故事……”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主席助理、词作家宋青松回想起自己含泪谱曲的经历——“在前往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一线采风的过程中,我们与农民攀谈、与移民干部交流,聆听了许多感人的事迹,其中有个累倒在工作岗位上的基层干部的事迹给了我灵感。创作短短一百多字的一段歌词,我三度落泪。今后,我还要继续用音乐为百姓塑像。”
多年来,以报告文学见长的军旅作家徐剑写过青藏铁路,写过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浴火重生,他的写作始终秉持“三不写”原则,即没有走到的地方不写、没有听到的不写、没有看到的不写。“要拜人民为师,不能以俯视的姿态看待人民、看待生活。只有如此,才能把握好这个时代,写好这个时代,写出人们在这个时代的欢乐与忧伤,写出他们真实的体验。”
勇于创新创造,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不断推进文艺创新、提高文艺创作质量,努力为人民创造文化杰作、为人类贡献不朽作品。”习总书记对于“文化创新”的勉励与期待,引发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思考。
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结合民间文艺的创新发展,中国民协主席潘鲁生说,要进一步分析处理好保护、传承与创新、衍生的内在关系,在保护上,突出原汁原味,续存文化根脉;在传承上,兼顾个体与集体,全面构建传承体系;在创新上,扎根当代生活,重塑民间文艺活力;在衍生上,积极探索跨界融合的多元发展路径。
“说书就是把那些散落在民间的故事像采撷珍珠一样串联起来。”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刘兰芳说,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充满趣味的故事,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评书人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