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文艺工作者寄予殷切期望,就文化的地位作用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指明前进方向。
“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昨日,习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四点嘱托,深刻分析了我国文艺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是新时期加强文艺工作、推进文艺事业的纲领性文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文臻、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宗桂、国防大学教授颜晓峰等多位学者在接受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记者采访时指出,习总书记的讲话精辟地阐明了文艺创作与民族传统文化、文艺创作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中国文艺工作者的力量源泉,永远来自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服务人民的坚定信念,弘扬了中国精神,凝聚了中国力量。
坚定自信、展示力量:让中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文化自信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殷切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能让中国的作品在创新性发展中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为何要坚持文化自信?今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总书记用“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价值支撑。中国文化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精微的动力,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自内心的自信和自豪。”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宗桂告诉记者,中华民族长期发展历经坎坷却又生生不息,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认为,所谓“更基础”,表明文化自信是支撑其他三个自信的基础和前提;所谓“更广泛”,表明文化自信具备宽广感人的力量;所谓“更深厚”,表明文化自信植根于中国文化传统基因和血脉之中,连接着国家的历史与现实,寄寓着人民的选择与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