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他补充道:“在项目面前,一切皆有可能。”
的确是一切皆有可能。除了招商引资以外,为了获得国家专项项目资金,F县的县委书记甚至自发地总结出一套“跑要宝典”。他说,为了争到资金,要练就“千里眼”“鹦鹉嘴”“兔子腿”:坐在县城看到京城,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善于陈述理由、游说各方,用独特的语言感动“上帝”;不断地奔波跑动,靠辛勤和汗水打通各个关节。有时候,为了找到起决定性作用的“真神”,需要拜访若干介绍人或接洽人;有时候,需要在中央、省、市三级业务部门多次往返沟通;有时候,在项目遭到否定以后,仍然不能灰心,或寻找新的依据,或挖掘新的关系,重新上报争取。
为了招商引资和“跑要资金”,县官们各出奇招,而在迫于考核现实而做出的应对检查的种种举措中,面子工程的花样也是年年翻新。
在黑龙江各县乡,每年最典型的面子工程是秋天翻地。最典型的面子工程是秋翻地。
某省是产粮大省,重视粮食生产,要求农民精耕细作。事实上,秋天翻地的确便于来年春耕时抢先抓早、抢先播种,有利粮食增产,于是每年省市领导都要下县乡视察秋翻地,每年定指标,翻地面积约占各县的三分之一。然而,农民则认为,翻地不需要年年翻,三年翻一次较合适。并且每年农民要根据粮价高低来调整他的生产行为。农民会自己算一笔经济账,每翻地一亩要20-30元,还有机耕费、油料费,今年秋天就要支出这笔钱,增产的粮食要明年秋天才能见效,如果粮价低,翻地就不划算;粮价高,则要衡量成本收益,反复考量。
可是领导并不这么想。他们认为,翻地可以实实在在地体现出粮食增产的实际措施在落实。于是行政指令下达到各县乡,领导年年开车视察。基层干部为了应付检查,不得不在每年确定了领导开车视察的路线后,把其途经之路两侧的地再翻一次,造成的后果是路边的地几乎年年翻,不仅因为翻地过于频繁而无益于产量增长,而且上级不给经费,农民不愿自掏腰包,翻地的钱只能县乡自支。每年,乡里至少要支出二三十万元用于翻地,乡里如果没钱就村里先垫,村级债务继续增加。翻地过后,土壤呈深色,下车看到一片黑,领导心里乐开花,基层的干部和农民则怨声载道。
除了下来视察,领导还会时不时组织基层干部进行“拉练”“过堂”。省长领着各市长,市长领着各县长,县长带着二十几个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拉车到各县市参观学习,通用说法是现场参观,现场督战。让各级干部一起去基层监督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