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军本人也对此深有体会,事实上,他自己就在给数据“挤水”过程中遭遇来自上下级的层层阻力。2002年,李克军调任阿城市(县级市)任市委书记。此前,阿城市的工业一直是全省龙头,县的综合实力也排全省第一。不凑巧的是,李克军上任那一年,正赶上当地国企的发展进入萧条阶段。有一次,他请当地的工业龙头企业老总吃饭,期间,老总跟市委书记交了底,承认去年交税1亿,今年却只有能力交1000万元,李克军于是跟老总反复沟通,也说了自己的底线,3000万。
最终,当年的税收数据是3000万。第二年的经济指标考核排名,阿城市果然被另一个县超越。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随之而来,朋友跟李克军说领导对他不满意,领导打电话批评他政绩不突出,媒体高举着“龙江第一县衰败”的醒目标题蜂拥而至,李克军感到十分无奈,压力巨大。有朋友私底下劝他说数字太低了得想办法。李克军回复说没办法,这个很低的数字也比实际要高了。
“政绩饥渴症”的病源之二,是财政分灶吃饭和财政收入过度向上集中的体制,迫使“县官”们不得不千方百计甚至不择手段地抓政府收入。
李克军回忆,在他担任延寿县县委书记的上世纪90年代,由于国家转移支付少,县级财政基本自收自支,因此如果不努力增加税收,连干部的工资都开不起,只能寅吃卯粮。在那个年代,追求政绩更多是为了存活。
2003年取消农业税后,国家的转移支付逐年加大,近几年,县财政收入年均支出甚至可以达到收入的十倍,工资不再成为问题。县里的工作重心转向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金解决更多的民生问题。
李克军很高兴看到这种变化,“那时候抓钱是为了饱与暖,现在是为了县里的日子过得好一点,给老百姓办的实事多一点,自己的工作也方便一点。”
然而,虽然目的和初衷有所变化,县官抓钱的模式却依然没变,财政包干制和政绩考核制的双重压力更是一如既往,其直接后果是疯狂的招商引资和“跑要资金”,以及众多的面子工程。
“以招商论政绩,以项目论英雄。”这是县委书记最喜欢在招商引资会议上讲的一句话,既听起来朗朗上口,又颇有气势。
做了八年半县(市)委书记的李克军非常熟悉这套话语体系,喜欢用四六字,好排比,擅铺垫,营造惊人气势。
如某县委书记说,全县上下必须牢固树立“发展第一、项目为大”的思想,必须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天字号工程”“一号工程”,全力加以推进和落实。对招商引资有功人员,除了按县里的规定给予物质奖励以外,还要让引进项目的功臣既发财又当官,名利双收。各单位在岗人员,凡引进3000万元以上大项目的,经考察可以破格使用,一般人员提拔为副科级干部,副科级干部提拔为正科级干部,正科级干部给予重用。对引进5000万元,特别是亿元几十亿元大项目的,可“一事一议”研究奖励政策,安排住房、子女上学就业、家属调转工作等一切要求,在可能的情况下都可以考虑,都可以研究,都能够办到,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