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二季度深圳二手房一共成交20275套,其中单套总价400万元以上的成交量继续增加,而单套总价300万元以下户型则继续减少。
对应的是,单价5万元以上的单位占比最高,占比43.5%。而单价2.5万元以下的单位几乎绝迹了。
数据透露出一个趋势:
深圳人想买房,高单价下低总价的“上车盘”已经越来越小了。
世联地产董事长陈劲松曾经表达过一个观点:
深圳楼市均价全面超越10万+,甚至是赶超香港的前提条件是深圳楼市户型全面缩小。
两年前,李嘉诚旗下长江实业在香港新界大埔区推出的18平方米“蚊房”在争议声中遭哄抢。
▲香港“劏房”内景俯拍。香港社区组织协会供图
而在香港,这种“蚊房”已经比“劏房”好很多。所谓的“劏房”(大多在5平方米左右),其实就是一间无窗无厨无厕、仅放得下一张单人床的小房间,这样的房间在香港市区每月租金都要超过2000港元。
在深圳房价比肩甚至超越香港的趋势中,如上述“鸽子笼”版逼仄的现实也要降临在深圳的大地上。此前,保利地产副总经理余英曾预测,未来深圳市中心将会出现机械化、组合式的超小公寓。
目前,深圳新房市场上出现的小户型,大多在30平方米以上,但在其他城市,早已有房企试水超小户型,在广州,万科推出18~33平方米小户型公寓;在昆山,绿地也有18平方米的极小公寓入市。
在高房价与住宅土地资源几近枯竭的情境下,“小户型”怕是无法阻挡的趋势。纵使6平方米的商品房,依然有其不可小觑的功能性价值,甚至还有附加其上“梦想”与“尊严”的衍生价值。
▲去年6月3日,深圳市房地产权登记中心。凌晨5点,一位排队的市民席地而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