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这档节目的总导演,这也是宫巧利十多年职业生涯最具挑战的一次。
以往做大型活动,她的主要精力放在节目策划和节目执行,但这一次,更多时间花在了沟通。这个沟通,包括和地市领导、旅游局领导、电视台领导、演出人员等等。这些人员大多不是来自电视行业,对电视的操作手法不太熟悉,刚开始沟通并不顺畅。
“和跨行的人讲电视,有时挺困难的。”在宫巧利印象中,那时候,很多问题都会被问好几次,大家只能一遍又一遍解释。
也是在实际对接过程中,节目组做了进一步分工:一个编导负责两个地市,每天通过电话、微信了解进度。4月中旬,发现还是有几个地市行动缓慢,编导们急坏了。
“省里要求5月播,我们争取到5月最后一周,即便如此,离正式录制也不到一个月。”陶亿笑说,王一新对此很重视,很快叫来3个进度相对较慢的地市分管领导,听取汇报,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谈到这里,陶亿笑再度感慨,这个节目,仅靠电视台或旅游局的力量几乎不可能完成。
据她介绍,从今年1月至今,电视台主要领导曾多次面对面向分管旅游的副省长王一新汇报工作。
王一新早年在央企工作,还在海南任职8年,思维活跃,对旅游也很熟悉。作为这档节目的总策划,他给电视台提了不少具体意见。比如评审设置多样化,要有搞旅游的、懂投资的,最好还加上自媒体大V。他甚至考虑到观众席上是不是要有外国人,体现出山西旅游的国际范儿。
另据陶亿笑、宫巧利透露,除了分管旅游的副省长,这个节目还有更高层领导关注。比如栏目名称,就是省政府主要领导定下来的。
“我们一开始是按当下热门的旅行节目去想栏目名,想创新、时尚一点。”宫巧利告诉澎湃新闻,最早拟定的栏目名称候选有七八个,包括“这里是山西”、“出发吧,山西”、“我的完美假期”等。
但王一新不是很满意。春节后,他召集大家开会,说省政府主要领导提了个建议,叫《人说山西好风光》。
《人说山西好风光》,这本是中国民歌的一首经典之作。上世纪60年代,它作为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插曲,响遍大江南北,也成为最具山西特色的标签。
刚开始听到这个名字,导演组还议论,担心会不会太“土”,不被大众接受。但实践证明,这是个高招,被认为有着天然的传播力和感染力,唤醒了许多山西人内心深处最朴素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