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刘志兵:“两论”的写作背景、历史贡献和现实意义

2017-09-22 11:37:46   宣讲家网

党中央和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特别是在1936年下半年至1937年上半年,毛泽东同志有一段时间能够比较集中地对党的历史经验进行深入理论思考和概括。他分别于1935年的12月和1936年的12月写下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以及《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进一步地发展和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问题。

由于有了一段相对安全稳定的环境,毛泽东同志开始大量地系统地阅读马列著作和相关读物,并从哲学层面思考中国革命和红军作战的问题。《毛泽东哲学批注集》收录了毛泽东同志读的十部书的批注和一篇读书摘录,其中有8篇都写于延安时期。

开国中将郭化若同志回忆说:“有一次我在毛主席办公室内,看到桌上放着一本《辩证法唯物论教程》。我翻开一看,开头和其他空白处都有墨笔小字的旁批,内容全是中国革命中路线斗争的经验教训。这时候我初步理解到毛主席是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并把中国革命的实际经验提高到理论水平上来,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他这些旁批,后来就逐步发展成为他的光辉著作《实践论》。”(郭化若《学习与回顾》)

毛泽东同志还组织了在陕北的一些著名的学者,组成哲学研究会,一起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所以,我们看到毛泽东同志学习哲学有两个特别鲜明的特点:一是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他把学习扎根于中国革命的实践、扎根于中国大地。二是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就理论而理论,他的著作都有很强的针对性,都是为了就某些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的。

正是在这些理论准备基础上,毛泽东哲学思想得到丰富和发展,不断地系统化、理论化,到1937年就创作完成了《实践论》和《矛盾论》。

以上四个方面是《实践论》《矛盾论》写作的主要背景。

这两篇文章最初是毛泽东同志在抗日军政大学讲课稿的两个章节。1937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授哲学,从4月开始,每周二、四上课,每次讲4个小时,一共讲了100多小时。总政治部宣传部派人做了记录,整理了讲义,即《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这个提纲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出版过近20个版本。《实践论》《矛盾论》讲授的时间分别是1937年的7月和8月。《实践论》是第二章辩证法唯物论的第十一节,《矛盾论》是第三章三个法则中的第一个法则“矛盾统一法则”。

上一页7/21下一页
分享到:
0 0

为您推荐

加载更多>>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Sorry for the inconvenience.
Please report this message and include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 to us.
Thank you very much!

URL: http://3g.china.com:8080/act/news/13000776/20170922/31502838_7.html
Server: cms-8-252
Date: 2025/02/07 14:23:33

Powered by China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