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三千孤儿的命运牵动着周恩来总理的心,乌兰夫代表草原人民主动担起这份国家责任:“把孩子送到内蒙古草原,送给牧民,牧民很喜欢孩子,不管谁家的孩子都喜欢。”
那个年代的内蒙古尽管同样困难,但接到国家的这份重托,内蒙古紧急部署,接运、安置、吃住、照料、医疗……在细致入微的安排下,三千孤儿顺利来到草原的怀抱。
“接一个壮一个”是对国家的承诺。首批送来的孤儿中有一个不幸去世,这可了得!乌兰夫赶紧组织调研,问题出在哪里?原因很快查清:送到草原来的孩子身体都特别虚弱,加上水土不服,一下子进到牧民家里喝奶吃肉,身体不适应。
接收方案迅速调整,身体不好的孩子先在保育院治愈,等休养强壮后再交给牧民。对少数残疾孤儿,就先放到幼儿园指定专人抚养。
在毛世勇的记忆中,妈妈打了他们一次。有一年夏天,4个男孩把饮牛槽当船在湖上玩。张凤仙得知后发疯似地跑到湖边:这湖很深,曾淹死过人。张凤仙把他们抓上岸,一边打,一边大哭:“你们淹死了怎么办,你们淹死了怎么办?”在张凤仙的心里,他们不仅是自己的孩子,更是“国家的孩子”,出了闪失无法向任何人交代。
车布勒收养丹达嘎不是为了养儿防老,而是接受国家的嘱托。她不让丹达嘎干重活,送他出去当兵,却把自己亲生儿女留在牧区放牧。
包产到户时一些牧民宁愿不要牛羊也不愿意分担嘎查的外债。丹达嘎站起来:请老乡把牛羊领回去,外债我来还。那时,丹达嘎想到了母亲,觉得自己有责任担当起来,他带领牧民用5年还清了20万元债务;他家旁边住着一位生活困难的五保户老太太。丹达嘎想到了母亲,把老人接到家里抚养了10多年。
通嘎拉嘎从母亲那里学会了缝制民族服装的手艺,开办了服装店。她免费培训牧民学习制作民族服装。她说,一针一线都代表着对母亲的回报,对草原的回报。
2002年12月2日,位于上海市普育东路20号的原“上海市儿童福利院”的院子里,有10多个昔日的孤儿前来寻找自己的“根”。他们把草原的盐撒入黄浦江,把江南的水装一瓶带回草原。当时在苏木当书记的查干朝鲁,参加了那次活动,他说:“大半辈子,根早扎在了草原上。”
丹达嘎被评为锡林郭勒盟带领牧民奔小康先进个人、毛世勇在部队三次获得嘉奖、黄志刚被镶黄旗物资局记二等功……一枚枚金光闪闪的奖章、一张张红彤彤的奖状,“国家的孩子”用汗水和心血回报养育他们的土地和人民。
草原上的花朵向太阳,草原上的儿女心向党,草原人民像蒙古马一样坚韧、担当、感恩、奉献,伟大的母亲和“国家的孩子”在草原铸造起一座爱国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