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街头,从此恐怕再难平静。
民主?
从政百天,“空心菜”的民意支持率已经迅速下滑。在上街与斗争之间的台湾,为什么还能被奥巴马称为“民主茁壮”的榜样?
上次侠客岛推荐过的台湾大学政治学教授朱云汉对民主的反思,似乎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朱云汉在论述中写道,在“第三波民主”影响到的新兴民主国家和地区,“民选政治人物为了选票,挑动选民情绪,政权变成职位分赃体系,贪污腐化横行;为掩饰执政缺失,刻意操弄认同、宗教与族群议题,制造仇恨、两极对立与社会裂解,甚至引发种族暴动;争夺执政地位与维护党派利益压倒一切……”
他进一步写道,“其实西方国家政府并不在乎这些国家或地区是否只是演出一场民主假戏,只要他们基本上实行市场经济、对国际资本开放,以及在战略与外交关系上亲西方,民主的实质内涵就不用太计较,因为认真计较起来大家都很难堪。如果我们继续追问’民主’究竟带来哪些好的改变,是否能给大多数人民兴利除弊,是否能为绝大多数公民的基本权益提供保障,是否能为’良好治理’创造有利的条件,这些民主的实际情况偏离这些本质性标准就更远了。”
更深刻吊诡之处在于,“美国作为积极推进民主的唯一’超强’,却是劣质民主的最大传染源……美国以世界民主模范自居,却无法提供一个良好治理民主的示范……新兴民主国家地区的政治精英以及身边的幕僚,正是从美国政治人物的身上学习各种恶质的政治竞争、民意操弄手段与技巧。美国不仅提供错误示范,还向世界各国输出这些政治伎俩。”
其实很简单,本身,民主是一种政治结构和治理方式,但在过去的几十年内,这个词已经意识形态化了,变成了“民主帝国主义”,仿佛只有这一结构才是唯一正确,实行了这一制度就能一劳永逸地带来社会的良好治理。
但事实远非如此。比如在台湾,民进党上台之后做的一件大事就是针对国民党的“不当党产条例”,在台湾政坛点燃清算斗争之火;但民调则显示,当下台湾人最关注的则是经济发展,占到48.7%,关注“转型正义”的只有4.7%。按说“当家不闹事”,本来上台之后,民进党应该先在民生、经济上表现一把,安抚人心,稳定社会,而对于斗争性的话题放放再说,没想到斗得刹不住车,外斗“九二共识”,内斗对手政敌。
这也就难怪民众上街了——两岸关系吃紧、退休金告急、“新南向”有难、青年低薪无解,这些台湾迫切要解决的难题,都不是街头和口号、政治斗争和攻讦能够解决的。
换句话说,以街头等同民主、以民粹混充民意的公式已经在台湾成立。以“民主进步”为名的政党既然收割了街头和民粹的政治利益,也必然需要接受街头和民粹的考验。在这个当口,像蔡女士那样再请人们“理性”,就算脸皮够厚,也毫无说服力。
毕竟,民进党能转“发夹弯”,人群的弯是转不过来的。长期经济低迷、民生不振的台湾,需要的是发展经济、高效管理和合理的制度,可带领他们前进的,又恰恰是依然沉溺于“清算党产”、欲置对手死地而后快的民进党。对这些,不知奥巴马同志知否,见否,懂否,care否?(文/终年无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