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问你和我有多亲
有人说,美丽是西沙的名片。那么,名片的背面写的是什么呢?
正午过后,骄阳似火,记者、网友代表与守岛战士一起在西沙石岛“老龙头”站岗巡逻。海风裹着细沙,吹得人睁不开眼,打在脸上一阵刺疼。不一会儿,汗水就浸透了T恤衫,身上黏糊糊、湿漉漉的。
一名岛上的哨兵说,西沙属亚热带气候,风和日丽的日子不多,每年平均有20多次台风路过,无风三尺浪,有风浪滔天。白天酷热,紫外线强烈,官兵们一年到头都穿着长袖迷彩作训服。记者看到,官兵领口、腋下是一片片白色的汗碱。
官兵驻守西沙的艰辛感动了亿万网友。“过去只知西沙美,如今才知守岛苦。”网友薛飞的一句感慨,让军报新媒体各平台留言瞬间刷屏:“这样的活动多多益善”“我们的国防教育,不能停留在书本和口头上,就是要走进军营,到天涯海角去!”
记者把手机上网友的这些留言,拿给驻岛高炮连指导员熊犇看。熊指导员笑着说:“我们这点小辛苦算啥?守岛前辈们那才叫苦。那时,补给船每月来一次,只有船刚到的那两天才有新鲜蔬菜吃。官兵休假和归队,要是遇到寒潮或台风船只不能开航,会拖上两三个月甚至更长。一次,有个老兵休假结束买个鸭仔准备带上岛,一路辗转,等最后上岛时,鸭子都能下蛋了。”
“有些事情啊,你们用照相机、摄像机是拍不到的!”四级军士长刘英奇至今记得,2006年那次寒潮一直持续到年底,补给船不能靠岸,官兵先是把海带、粉丝、腐竹、南瓜这“西沙四大名菜”吃完。接着,罐头吃没了,面粉吃没了,甚至盐也吃没了。
“打住!打住!”四级军士长穆志凯赶紧接茬说,“没听记者说吗?家里人正在手机上看着我们呢,应该给家人多说点高兴的事儿。现在好多了,补给船除了琼沙3号,还新增了三沙1号,补给频率大大增加,平均一周就有一班,饭桌上每餐都能看到绿色,营房配上了空调,电视能收到上百个频道……”
确实,自从记者上岛采访,西沙官兵的家人们就成了军报新媒体的忠实粉丝。惦念官兵的亲人们,从手机上看到了官兵的日常生活,也和网友们聊起了他们所知道的西沙。中士何忠礼的家人在留言中讲了一段趣事:“岛上没有汽车,他都习惯了在马路中间走,回家探亲见了汽车都不知道避让。”雨水班老班长关延国的妻子说,西沙雨水班是专门收集雨水的,把雨水净化后当饮水。对雨水班战士而言,雷声就是号令。一年,关延国回家探亲,半夜突然雷声大作,他像在岛上一样,一跃而起。妻子大惊:“想吓死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