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滴滴刚开始可能是做营销,分别规划每一辆车每一个人的出行,现在开始“升级”到能为大多数城市人口规划出行。我承认这会提升很多人的交通感受,乃至减少每年30万的交通死亡人数。但这意味着,车上装的软件不再单为一辆车的安全出行去服务,它要考虑整体的交通。这意味着,装在我车上的软件,可能并不会“纯粹”地考虑我的个人利益,甚至可能让某个局部的用户出行更慢,来换取整体的交通效率。这会不会带来新的法律问题呢?
程维:资源紧缺下,尤其要考虑整体利益,不然个人利益也无法被保障。
从1000年的尺度来看历史,你会发现人一直在骑马,然后交通工具变成汽车,马路变成公路,开始有了高速公路,人聚集到城市里。城市越来越大,从相对很宽的街道,没有几辆车,你随心所欲地驰骋,慢慢地大家都买车都开车,虽然路也在建设,但车还是越来越堵,越来越密。现在需要新的解决方案。必须从整体角度去考虑每个人的通行权。
共享交通是大趋势,公交就是最早的共享模式。随着历史发展,我们从自己买车变成共享汽车,车的总数会下降,停车场会逐步地往外迁移。即便还是有一部分人自己开车,但是共享汽车的比例会增加。最终我们进入无人驾驶时代和三维交通时代,把交通纳入一个整体系统去处理。
工业时代大家都期待拥有更多商品,而共享是互联网时代的价值观。全世界前5独角兽公司里面,有3家是共享经济企业,滴滴、Uber、Airbnb,它都是把闲置的资源拿出来共享,提高效率。在中国,共享经济的80%是在共享出行。滴滴、ofo...为什么交通行业先共享起来?因为在每个人都通过购买商品来解决衣食住行的时候,交通先碰到了最严重的资源瓶颈,这个瓶颈酝酿了共享经济,逼迫我们把个人化交通变成共享化交通。
观察者网:由计算机来控制个人的交通,很多时候不仅仅是效率问题,还有法律和道德问题。比如说知乎网友提问,说在车辆濒临失控的时候,前面有两个人,其中一个人护具头盔齐全,在自己的车道上行驶,撞他可能只会导致不太严重的外伤。另外一个人违规,他没戴头盔也没有在非机动车道上行驶,撞到他可能必死。那么为了减少伤亡,车载AI很可能会尽量让车去碰撞那个戴头盔的。但从日常规则来说,这个戴头盔的人是守法的,应该得到奖赏,至少不应该因为守法而处于更危险的境地。您刚才说滴滴研究院会聘请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来,他们如何看待这种新型的伦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