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科院院长王战认为,上海拥有两大战略空间,中心城区可以支撑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郊区至少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可以支撑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发展。上海应该理直气壮地发展实体经济。上海市委提出,十三五期间制造业占全市GDP的比重将保持在25%左右。
注重服务业质量和内涵。当前,服务业在上海经济的占比约70%。其中,为制造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60%以上。
善弈者谋势。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吴金城说,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既是上海自身的定位,又是服务全国的使命。
在一系列关键领域,上海凝神聚力下好先手棋:第三方支付业务,上海占全国约1/3。大宗商品在线交易,上海占全国约1/2。今年6月,上海市政府与华为公司签约,在青浦区建设新的研发中心,双方将在物联网、车联网和工业互联网领域开展合作。
人才、土地和资金“一个不能少”
发展实体经济,上海有决心,更不缺行动。尤其在人才、土地和资金等关键制度供给方面,上海的布局日益清晰:
有施展平台,就能吸引人才。在上海,东有浦东的张江科学城,西有嘉定的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北有宝山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南有奉贤的东方美谷和大健康产业。有志于先进制造业的人才,在上海不愁找不到发展空间。
人才来了,资金也在加速汇聚。7月底,总规模不低于100亿元的上海集成电路装备材料基金在临港地区亮相,成为500亿元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的最后一块拼图。“运用基金化的投资方式,充分做到资金与产业布局结合,与市场化结合。”上海市经信委综合规划处处长陆栋生说。
住房是上海的“痛点”,是吸引人才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去年,上海提出大型企事业单位、产业园区可利用存量工业用地建设人才公寓等配套设施,其建筑面积占项目总面积的比例由7%提高到不超过15%。最新出炉的张江科学城规划提出,新增住宅建筑面积约920万平方米,其中890万平方米用于租赁住宅,满足科学家和科创人才的需求。
土地资源是上海发展的瓶颈。营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氛围,上海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市工业用地规模保持在550平方公里左右,为制造业长远发展留足空间。
上海市郊松江区,上半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达284%。好成绩的背后,是从去年起,松江土地减量化出来的经营性用地指标,2/3用于发展先进制造业。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给记者打了个比方:“如同‘公鸡’与‘母鸡’的关系。房地产是‘公鸡’,只能一次性消费;实体经济则是‘母鸡’,可持续‘下蛋’。”
在智能时代渐行渐近之际,这座有着深厚实业底蕴的城市,已经做出自己的关键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