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仍然重要
非现金支付发达了,是不是现金就不再重要,可有可无了?
在万事达卡中国区总裁常青看来,现金仍然占据主导。“移动支付和刷卡支付的数量正在增加,现金支付仍占全球所有消费支付中的85%左右,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央行统计数据也显示,虽然当前非现金支付工具发展普及很快,但现金使用不减反增。2013年以来,我国流通中现金依然保持净增长态势,2014年、2015年、2016年分别为1685亿、2957亿、4046亿,增幅分别为2.88%、4.91%、6.63%在世界范围内,现金也仍然在大量流通使用。近10年来,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加元、澳元和韩元等货币现金流通量占GDP比例稳步上升,韩元和澳元现金流通量增速尤为突出。
尽管无现金社会成为不少人的愿景,但在业内专家看来,基于现阶段制度与法律以及技术条件,尚不能完全取消现金。中国政法大学金融创新与互联网金融法制研究中心副秘书长赵鹞认为,对无现金社会要有“存有敬畏之心”。无现金社会全程、全面记录个人的支付信息,其中难免涉及个人隐私,一旦这些敏感信息被大规模泄露,将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甚至形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赵鹞强调,在现有金融理论框架下,持有现金仍是最有效的风险管理方式,特别是在个人面对极端金融风险的时候,卖掉所有资产去持有现金很有可能是最后的选择。
即使在无现金率达到98%最接近“无现金社会”的瑞典,其中央银行在2016年仍做出不在近期取消现金发行与流通的决定。
支付便利是核心
当前,非现金支付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部分商户拒绝现金支付,这也引发了广泛讨论。
“‘非现金’并不是‘不收现金’。”常青强调,一些国内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也在呼吁,无论是使用现金、银行卡或电子钱包的消费者,都应被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服务。“我们也认为,在一个公平、开放的市场,消费者的选择权应该被充分尊重,不论使用何种支付方式,只要合法合规,理应被接受。”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则表示了对“数字鸿沟”问题的担忧,他认为,如果一味地“消灭现金”,一个直接的后果是:那些不会或未能使用现代支付手段的弱势群体,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数字弃民”。
在G20杭州峰会上,《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被通过。这一《原则》强调,要更加重视“数字鸿沟”问题:一些弱势群体缺乏数字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可能在金融数据化的时代,和主流社会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不少人认为,如果片面推进“无现金社会”,将可能扩大支付领域的“数字鸿沟”。尤其是我国幅员广阔,地区差异大,城乡发展不平衡,消费者支付需求多种多样,因此,有必要给人民继续提供包括现金在内的多种支付选择。
“从现实情况看,当下还有不少人依赖现金支付。”董希淼认为,尤其是对于中老年人和在农村地区,现金支付还将是重要的支付方式。
随着电子支付的普及,未来现金使用可能会有所减少。董希淼表示,但相比电子支付需要电力、机具和一定的技能作为前提条件,现金使用的便利性和普惠性仍是不可替代的,就像汽车已经取代马车成为现代社会主要交通工具,但骑马在有些时候、部分地区仍然比汽车具有优势。“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现金支付和非现金支付仍将长期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