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万达集团发布的消息,2017年上半年,公司新发展的26个万达广场全部为轻资产项目,其中投资类轻资产项目14个,合作类轻资产项目12个。
“轻资产”模式更考验运营能力
轻资产模式虽受不少房企青睐,但对于部分开发商而言,优质的重资产仍旧被看好。
多名商业地产操盘手和资深地产分析师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均表示,“轻资产”模式看似很好,但它赖以维持的核心是优质的重资产。“在物业规模和资产运营能力都达到一定水平时,才具有轻资产的条件。”曾经操盘过武汉楚河汉街项目的前万达高管赵毅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赵毅以港资和外资企业的运作模式为例子分析认为,“只有在产品规划阶段下了功夫才能够做好商业地产,远洋太古里历经九年数易施工图才开业,也因此收获了较好的效果,“它们愿意用时间去换空间。”
他续称,目前港资和外资企业的坪效远高于内资企业,如果两者能够作深度的战略合作,收益将会十分惊人”。一组数据可以印证上述的观点:亿翰智库的数据显示,同在一线城市,龙湖地产的坪效为5.63元/天/平米,而恒隆地产的坪效则为13.3元/天/平米。
鼎世商业执行董事王玮也指出,商业地产的盈利模式是租金收入和资产增值,且“资产增值在国际商业地产几十年发展的历史中被证明是更加的重要。”王玮以西田集团为例分析称,2000年西田只有87个购物中心,价值200亿美元,至到2015年,西田的购物中心数量恰好也是87个,但市值已经上升到了700亿美元。“如果单单靠租金收入的积累是做不到的。”
王玮认为,对于扩张较快而坪效较低的商业地产开发商,目前所做的不应该是快速扩张,而是要提升现持有物业的总体表现,寻求提升购物中心效益的办法。“目前国际商业地产行业更讲究效益而不是规模,因为是坪效乘以有效的规模决定了资产的价值。以西蒙为例,这些年它的可租赁面积一直在降低,但是它的资产价值是上升的,这是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