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企业转型升级,是近几年政府在经济上的重点工作之一,尤其为了鼓励企业敢于转、主动转,各地政府使出浑身解数,出台了不少补贴政策,包括人才引进补贴、技改补贴、创业补贴等。
“我们在转型升级上其实并不需要政府有很多资源补贴,我们自己有能力支撑,最盼望的是公正公平、高效服务的投资软环境。”这是记者前往各地调查转型升级专题时,从企业那听到的令人意外的一句话。
这种意想不到的反馈背后,其实折射出一个问题:在转型升级政策扶持对象的选择上,政府到底该如何取舍,谁才是更迫切需要关注的对象?
单打独斗
高新企业迈步难
宁波江丰生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当地小有名气的高新技术企业,对他们来说,转型升级已非迫切之务。然而,公司副总经理谢菊元的一番话令人深思:高新企业也有自己的烦恼。
2011年,江丰生物被宁波余姚市政府的创业补贴政策所吸引,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一路走来,企业各方面都发展得比较顺利,唯有生产上一直磕磕碰碰。
“我们是做高端医疗设备的,技术上已达到国际顶尖水平,但生产配套没跟上。”谢菊元向记者回忆起了创业史,“当初为了一个小小的配件,跑遍全国各地,却很少有厂家能达到我们的要求。”近年来,江丰生物也找过余姚当地企业来生产配件,效果都不尽人意。
因为配件质量不稳定,组装起来的设备品控参差不齐,难以把握。“同样的设计同样的流程,放在国外生产和放在国内生产,出来的效果就是不一样。”据悉,江丰生物产品配件有很大一部分仍要依靠国外进口。在宁波余姚,有同样烦恼的并非只此一家,“不远处的机器人小镇,企业虽然能研发机器人,但其中的配件也少有工厂能接单。”谢菊元指着窗外一片园区,目光中带着无奈。
这番话道出了目前浙江转型升级的一个现状——一群高技术制造企业随着政府的大力扶持异军突起,而助攻的队友还没做好准备。政府仍把目光放在优秀选手上,剩下的配角们话语权不如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受到的关注不如从零开始的小微企业,成了实体经济中的“沉默”企业,转型升级全靠单打独斗,实力差距越拉越远,最后形成了优秀选手打得吃力,队友跟得更吃力的尴尬局面。
“可能的话,还是希望政府能够多关注那些‘沉默’企业。”谢菊元诚恳地提出了这个建议,“他们做不好,我们做得再好也没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