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传统金融机构进军智能投顾,成为2017年这一领域上半年最为亮眼的特征。
银行业持续进入智能投顾领域。去年12月,招商银行推出摩羯智投,成为银行业第一个吃智能投顾螃蟹的机构。今年,陆续有更多的银行加入。5月3日,兴业银行的智能投顾上线。与此同时,交通银行、华瑞银行正在准备推出智能投顾服务。
公募基金开始关注智能投顾。除了坐拥3亿用户的天弘基金之外,南方基金、广发基金、汇添富基金等大型公募机构也在布局智能投顾。今年6月,华夏基金与微软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发力人工智能投顾。
保险系资金也开始涉足智能投顾。今年6月,安邦保险集团旗下综合金融平台安邦金融宣布,与璇玑展开战略合作,双方将联合开发数字化金融服务“安邦金融&璇玑智能投顾平台”,并在金融安全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
此外,璇玑还在今年帮助民生证券、哈尔滨银行、金石财策开发了智能投顾系统。
在券商领域,广发证券的贝塔牛、长江证券的阿凡达狗都是先行者,此外,平安证券、东吴证券等也都相继上线了智能投顾产品。
互联网金融公司新增或转型智能投顾服务是2017年上半年的另一道风景线。
2017年上半年,伴随着国内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趋严的压力,不少传统互联网金融企业开始寻求向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金融方向转型,而智能投顾也因此成为不少相关企业押宝的方向之一。
例如,铜板街就在今年上半年宣称,将投资2000万打造独立的智能投顾体系。宜信财富旗下的“投米RA”则进一步将智能投顾组合从海外扩展至国内。就连国美金融这些互联网金融的后期参与者,也纷纷打出智能投顾旗号,推出所谓的智能投顾服务。
除此之外,一些其他类型的金融服务机构,也纷纷开始宣布进军智能投顾。例如,作为中国领先的金融软件和网络服务供应商的恒生电子,也开始宣布进军智能投顾,而传统上被视为金融资讯服务商的金融界,也推出了类似的智能投顾服务。
野蛮发展背后的困境:国内智能投顾面临四大隐忧
虽然智能投顾在中国如火如荼,但快速发展难以隐藏其背后的隐忧。我们甚至要承认,如果以下四个问题解决不好,解决不到位,那么,智能投顾本身的命运,可能会和互联网金融一样,面临着重大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