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灵表示,在一个法制完善的国家里,银行的监管和中央银行可以适度分离。但根据此次金融危机后的经验,金融机构的审慎监管离开了中央银行并不是特别有利,而且现在宏观和微观的审慎监管的多工具是重合的。
转变 探索“监管沙箱”机制鼓励创新
针对一些金融创新行为,部分监管层人士也提出了监管思维和方式的转变。“监管沙箱”(Regulatory Sandbox)就是其中之一。
“监管沙箱”的概念来自于英国。英国FCA(英国金融市场行为管理局)于2014年10月设立了创新项目,并为金融科技企业的各类创新活动提供多重服务和支持,其中就包括实施监管沙箱项目。这一项目旨在为新兴的金融科技创新提供空间,并不断调整既有监管框架,探索新的监管边界。值得注意的是,监管沙箱项的监管模式已经引发多国金融监管机构效仿。
在“保险业的创新与发展”分论坛上,中国保监会国际部主任姜波表示,保险监管思维模式的改变,可能需要大家对一些新事物有一定的容忍度和灵活性。“有一个词叫监管沙箱,目前我们也在对这个进行研究,有些事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允许他试一试,但是不能偏离根本。”他说。
他强调,“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始终围绕一个重要的命题,就是在加强监管和保护市场创新活力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就像中医一样,一加一减,发展和监管是一对永恒的共生体。”
针对数字普惠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监管,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也表示,应建立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的行为监管、审慎监管和市场准入体系,注重借鉴监管沙箱、监管科技等新的理念,利用数字技术来改进监管的流程和能力,探索针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区域试点、产品实验、压力测试等创新的管理机制,使所有的创新带来的风险始终处于可管、可控的范围。
记者 张莫 刘丽 李唐宁 实习生 曲经纬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