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法》确定的投资者基本分类规则旨在提供经营机构必须遵守的底线要求、必须完成的规定动作。自律组织制定的、风险承受能力最低的投资者类别是经营机构的重要参照系,也是自律组织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重要抓手。而经营机构自主确定分类结果的统一而又分层的分类制度是经营机构认识并服务每个投资者的个性化服务指南。这种“三合一”的分类模式适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与监管体制,既考虑到了投资者分类的一般规则,也考虑到了投资者分类的特殊规则,有助于彻底告别投资者分类无统一标准、无底线要求和分类职责不明确的粗放化投资者入市制度。
投资者分类制度有助于尊重与保护投资者的知情权、风险识别权、选择权、公平投资权与安全保障权,培育投资者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提振投资信心。投资者分类制度不但有助于预防经营机构滥用强势地位,攫取商业机会与不当利益,而且有助于投资者在资本服务超市中各行其道,各得其所,各取所需。经营机构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是常态,投资者之间的差异性是常态,投资者分类也必然是新常态。值得注意的是,投资者分类不是对投资者的歧视,而是更加精准地提高投资者知情权、选择权与安全投资权益的重要手段,强化了经营机构对客户的社会责任,体现了实质平等原则。
投资者分类制度不仅造福公众投资者,也符合经营机构的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投资者分类制度有利于倒逼经营机构诚信经营、理性营销,改善经营机构的社会形象,提升经营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优化经营机构与投资者共荣共生、诚信友爱、多赢共享的现代资本市场生态环境。粗放式、忽悠式、欺诈式营销不仅侵害中低收入投资者的财产权益,导致对特定金融产品缺乏风险识别与承受能力的投资者血本无归,更会摧垮投资者对经营机构的信任与尊重,甚至会扭曲证券期货行业的核心价值观,蚕食或透支证券期货行业的公信力。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但徒法不足以自行。《办法》的落地生根取决于监管者的行政指导、监督检查与行政处罚,也离不开自律机构的严格自律,更取决于经营机构的慎独自律。经营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只有对公众投资者常怀感恩之心,对投资者分类制度常存敬畏之心,对不当利益诱惑常存警惕之心,才能成长为受人尊重的投资者友好型企业。
细节决定成败。经营机构要认真履行对投资者的适当性评估义务。经营机构要根据投资者提供的信息、产品或服务的风险等情况,诚实、客观地提出具有针对性、人性化的投资者与相关产品之间是否匹配的意见。匹配意见的核心是判断投资者是否具备相应的风险承受能力。风险承受能力既包括经济与财务上的承受力,也包括精神与心理上的承受力。经营机构不得向不符合准入要求的投资者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不得向普通投资者主动推介风险等级高于其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或者不符合其投资目标的产品等;即使投资者自愿,经营机构也不能免责。经营机构的匹配意见不能刻舟求剑,只能根据投资者和产品的信息变化情况动态调整。倘若匹配意见出台后,高净值客户由于离婚、破产或者天灾人祸而成为中低收入客户,经营机构就必须修改匹配意见。对于睿智理性的经营机构而言,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尤其是投资者分类制度永远在路上。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