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景观大道,一是要优化水陆交通沿线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打造流动的风景画廊;二是要满足自驾游客的需求,在沿线景观处设立观景平台和补给驿站;三是要跟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融合,把风景大道建设纳入地方交通规划;四是要以生态理念、艺术手法尽可能地展现地域特色元素;五是拥有热点景区的区域要考虑景区人流高峰期分流的现实需求。
风景道建设不仅是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四、加强旅游教育——没有旅游素养的健全,全域旅游是混乱的。旅游是文化精神消费,具有潜移默化地教化于人的功能。在很多人文景区,导游词为编故事,嫁接各种神话传说或胡编乱造神仙鬼怪故事,掩盖了人文景区的文化普及功能;在很多地质地貌景区,导游词为编故事,按象形说编造神仙鬼怪解说词,掩盖了地质景区的科普功能。社会上屡屡出现的旅游不文明行为,说到底是国民文明素养的缺失,是旅游人文教育与文明旅游教育的缺失,旅游教育不仅仅要培育从事旅游工作的从业者,更应该面向国民开展旅游人文教育,以旅游教化人心,提升国民文化素养。
中国旅游发展的问题,不在资源和市场,更多地存在于路径和人心,得人心者得全域,全域旅游发展,尤其要要做好“人的文章”。从粗放型到集约化发展,首先是人的优雅,有什么样的消费者,就有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供给。消费者有品,则产品有品,消费者有品,则服务有味,反之,就是有产没品,有品没味。因此,加强旅游人文教育和文明旅游教育,也是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亟需做的一项工作。
加强旅游人文教育,一是要编著适合小学、初中、大学不同层次的人文旅游教育读本(必修和选修),推行人文旅游教育进课堂;二是纠正景区景点胡乱编造的非主流解说词,强化对游客的文化和科学知识普及;三是亟需加强人文旅游、文明旅游宣传,开展具有互动性和参与感的活动和人文旅游知识竞答,让进一步文明旅游深入人心。在全域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要以旅游的语境和方式教化人心,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全域旅游的功能价值才能表现得更加全面和立体,同样是功在当代,“礼”在千秋。
五、加强品牌营销——没有品牌IP的认同,全域旅游是没魂的。全域旅游理念重塑了区域发展的资源观,重现了发展要素活力,重拾了区域文化自信。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形象价值,让更多的人知道某个地方;二是融合价值,为关联产业带去文化附加值;三是消费价值,让消费者到当地去体验消费。其中最重要的是形象价值,只有把美好的形象、美好的资源和美好的服务环境传播出去,才能把关联的发展要素流引进来,也才能给其他关联产业带去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空间。所以,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目的地的品牌营销显得尤为重要。在旅游营销推广的过程中,要倡导全要素营销、全员营销,构建区域文化品牌体系,打造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文化IP;要结合互联网移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语境,用创新策略和创意呈现,推广区域文化的独特性;要把品牌营销融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与其他关联部门和行业开展融合营销。
没有全域、全要素、全员营销举措和氛围的形成,全域旅游发展难以上升到全局观,旅游业的发展也难以打开共建大业的新格局。加强品牌营销,一是要挖掘独特的核心文化IP,分层级构建品牌体系;二是要围绕核心文化IP和关联资源,自主研发文创产品;三是要着力构建形象营销+产品营销+渠道营销三位一体的营销体系;四是要阶段性梳理总结创新发展模式,梳理行业典范;五是要激活“居民精神”,提升居民价值认同感,主动自发地参与到旅游营销宣传的过程中来,成为全域旅游发展的共建者和共享者。在消费品牌的时代,唯有塑造优秀的旅游品牌,全域旅游才更有市场影响力和号召力。
全域旅游的“全”,最终体现在全民获得感——游客消费体验的获得感和经营者发展红利的获得感,归根结底是体现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和文化自信认同感、自豪感。从这个意义上讲,全域旅游的发展要跳出旅游看旅游,更加注重“全域”的空间范畴、产业范畴、人文范畴的拓展和建设,推动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释放出更加全面、更加立体的正能量。(孙小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