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诗开篇写八月之景,炎热的夏季已过,秋风声声,虫鸣满庭。“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常借秋天以抒发悲怆的情感,此诗亦不例外。作者岂无四方之志,怎奈衰老和病痛似朝露寒霜,但作者坚信,江山定会一统,但可惜自己老了,恐怕无福以见此日了。至此,前四句诗已毕,作者于悲怆中提笔,表达出无可奈何之心态。若诗止于此,即给人以抒发不得意之言,未见其妙处,也未见其“示子孙”之意,且看放翁下文。放翁鼓励子孙迁居到祖国的西部,那里民风淳朴,风气尚佳,是放翁的向往之地。到了那边,子孙们要安居乐业,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收养、收留那些无依无靠的孤儿和孤寡老人,悉心教育下一代,要永生永世在川陕一带做一介草民,切勿因为从家乡绍兴到那边路有险阻、路途遥远,而害怕动摇,畏缩不前。
这首诗也是一首教育子孙的诗,更难能可贵的是,放翁以战略的眼光看到了经营川陕的重大意义,可谓真知灼见。百余年后,蒙古攻南宋,即以川陕为先,攻取四川之后,顺长江而下,最终灭亡了南宋。有此灼见,并让子孙身体力行,为国效力,一方面体现了放翁忧国忧民之心,另一方面,也为子孙传递着爱国主义的家风,纵然有艰难险阻,他也教导子孙后代以国家为重,投身到经营西部的大业中去。
如果说,这首诗是放翁于病榻之上对子孙的谆谆教诲,体现了他爱国主义的精神,那么,他的绝笔诗,抑或可以说是遗嘱的《示儿》,则使这份精神得到了升华: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诗并不难懂。作为一首绝笔诗,它无愧于诗人创作的一生;作为一篇遗嘱,它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它使爱国的精神和家风得到升华。人死了,万事皆空,但却牵挂祖国未能统一,当收复中原的那一天到来之时,请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了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放翁。
陆游一生坎坷,但恢复中原的爱国心始终不渝。他的诗歌,尤其是教育子女的百余首诗歌,传递了勤学、务实、爱国的家风。千百年来,为人们所称道。
史载,其子孙无论为官与否,多是忧国忧民、正直忠贞之人。两个儿子为官颇有清廉之名;孙子陆元廷,继承祖父遗志,为抗敌奔走呼号,为国积劳成疾而死;曾孙陆传义,与蒙古侵略者势不两立,崖山兵败后绝食而亡;玄孙陆天骐也在崖山兵败后宁死不屈,投海自尽。真可谓满门忠烈。(胡海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