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剧本基本一致。当然,有时候我也觉得某些桥段读起来很好笑,但同时也是令人心碎的。我觉得这部电影充分实现了剧本所想达到的目的(融合两种情绪),也没什么好吃惊的,毕竟是编剧自己导演的作品。
问:肯尼斯·罗纳根有没有额外给你解释这个角色,以及他写这个故事的原因?
卡西:从来没有过,他很少说这些事,要想知道的话你得自己去问他。我只知道他做每件事都会花很长的时间,并且事必躬亲。我印象里,这个剧本好像花了他三年的时间,而且这期间他只专注于这一件事儿。他写的第一版剧本有300多页,据我所知,肯尼斯不会把仓促写的剧本初稿拿来拍电影,他用的剧本都是完成度很高的作品。而拍摄的时候,你会觉得只看剧本表面是不够的,还要深入挖掘剧本的内涵才行。剧本里隐藏着很多珍宝,我们要一点点去发掘。
问:很多年前你就跟肯尼斯合作过舞台剧《这是我们的青春》(This Is Our Youth)。这么多年,他有什么改变吗?在两个不同表演领域(舞台剧和电影)的两次合作感觉有什么不同吗?
卡西:我记不太清了,因为已经过去很多年了。当时的舞台剧不是他担任导演的,但他参与了很多。不过这次拍电影与当年一起排舞台剧,在感觉上没有多大差别。舞台剧要准备得很扎实,要夯实每个场景,彩排很多次,要理解每句台词的意义以及人物的情绪状态。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你以为这两种表演形式之间有很大差别,但实际上却非常、非常相近。《海边的曼彻斯特》的彩排就用了两个星期,还是在一处剧院的场地里,摆好了家具,为了确认场景范围,地板上还用胶条贴着定位标识。
问:李背负着情感创伤和沉重的心理负担,即便观众没有经历过类似的伤痛,也能感受到他内心的创伤对现在的他有多大的影响,观众能够与这个角色产生共情。排练的时候你有没有认真思考过,李的身体姿态该是什么样?比如他的肢体动作比较拘束吗?
卡西:关于这个方面我的确思考了很多,排练时也经常会跟大家一起讨论。这就是为什么排练过程这么重要——因为你的动作不单单是要走到桌边坐下,我们还圈出了场地,所以你要想好人物是怎么走的,什么时候走,什么时候停。通过排练,李变成了一个非常沉重、局促、颓丧并且内向的人,他很机械,说话和动作都是,在片中真的特别丧。
李看着别人眼睛的时候也是很迷茫的,得到他需要的回应之后,就继续做自己的事。他把自己跟别人剥离开了,似乎只关心自己有没有完成该做的事。他的肢体语言都是我刻意为之的,这对表演很有帮助。剧本里也有些非常细致的动作描述,我都会努力去演出来,比如,看着火烧起来的时候还紧紧抱着购物袋不放(这句太虐了)。这些动作是我希望向大家展示的,这些细节,即使是很小的点,我也希望观众能看出来,能看到他紧紧抓着什么东西不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