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新教材采取“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两条线索相结合的方式编排教材内容。“语文素养”重在听说读写基本知识和能力,“人文精神”重在选文的思想性,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以前的教材普遍都是主题单元,‘双线结合’的编排方式有利于安排必要的语文知识,优化学习策略,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发展。”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的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说。
翻开新教材我们发现,教材所选古诗文数量有所增加,体裁多样——小学有古诗文129篇,初中有132篇;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文,均有呈现。
同时增设专题栏目,如小学的“日积月累”栏目,安排了楹联、成语、谚语、歇后语、蒙学读物等传统文化内容;初中的“综合性学习”栏目,围绕“友”“信”“和”等传统文化关键词,设计了一系列专题活动。
新教材在以往语文教学多偏重精读的基础上,引导一线教学重视多种阅读方法,如默读、浏览、跳读、猜读、比较阅读、整本书的阅读等,初中教材改“精读”为“教读”,“略读”为“自读”。
此外,为了实现让孩子们在“二年级下学期就可以大致独立阅读”的目标,新教材在小学一年级以“天、地、人、你、我、他”开篇,帮助孩子们建立对汉字原初的感觉,推后拼音字母的学习,进一步激发孩子认字读书的兴趣。
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朱之文表示,国家组织专门力量统一编写义务教育三科教材,不是对原来教材编写出版方式的简单调整,而是着眼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部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新教材还需新教法
教育专家、教师及部分网民认为,统编教材值得期待,但“新”教材还需“新”教法,教师自身功底要扎实,将教材用好至关重要。同时,教师建议学生及家长对于“新”教材不用“焦虑”,正常辅导孩子即可。
长期关注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推广和传统文化学习的“约读书房”校长李宗磊表示,原有的语文学科承载的主要是学科功能,是以学科能力为核心诉求,比如听说读写,此次改革从形式上看是古诗词、文言文等部分增加,其实是对语文学科的外延有了新的界定。
“新”教材还需“新”教法。“一些老师因为传统文化积累不够或教学方式欠缺,导致课堂内容匮乏,改变现状需要以语文教材的内容深入为力量,倒推教师提升自我素养。”李宗磊认为,教材改革以后,传统文化部分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语文学科能力,而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文化自信,语文学科的重要性伴随着这次改革,将会更加明显,所以老师需要转变观念,重新认识语文学科。
记者采访了解到,全国各地各级“部编本”教材教师培训均已展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师表示,新教材确实对他们提出了新要求,但学生和家长无须焦虑。他说:“通过培训我们相信有能力用好新教材,给孩子一个更充实、生动、快乐的课堂。”
“我认为新教材是一种革新、进步,其教学内容符合儿童认知。但对我们教师而言目前是一种压力和挑战,我相信只要努力不是问题。”重庆大学城第二小学校一年级老师宋智佳说,教材的改革完全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更快乐、高效,学生不需要因为教材改变而焦虑,好好发现学习中的乐趣就好。
李宗磊认为,日常积累比语文课堂更重要,家长要引导学生超越语文课堂,多看一些文学、历史的书籍,提升理解能力,扩大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这是学好语文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