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劣片营造良好评论生态
电影市场应该主推精品力作,而不是被“平庸的大多数”操纵。影评的信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社会的信誉度以及媒介的生态是否健康,只有健康的媒介环境和良性循环的影评生态链,才能让影评人树立起应有的权威和公信力,观众才能信任。
在电影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影视评论展现出众语喧哗和蓬勃生机,但也存在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现象。省作协签约作家阎逸举了一个令人玩味的例子,“网名‘雪盲’的媒体人,虚构了一部名为《即使变成甲虫卡夫卡还是进不去城堡》的电影,IMDB编号是其生日,演职员全是他们家亲戚同事的英文名,海报是他自行拼凑的,剧情是虚构的。放豆瓣上后,竟有2000多人点赞,200多人写了影评,一时间好评如潮,有人甚至声称购买了‘正版DVD’。而后事情曝光,最终许多ID羞愧难当,自行封号”。阎逸表示,这个故事虽仅是极端个案,却反映出网络影评混乱无序真假难辨。
徐可认为,娱乐狂欢之作风靡,家国情怀之作、人文精神之作遇冷,缺少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之作和影响深远的精品力作,缺少对所处时代的深刻认知和对文化理想的自觉担当,当今中国电影凸显出诸多弊病,但点评媒介已发生质的变化,这些平台把精力放在收视经济的增长点上,充斥着私人趣味和商业诉求,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电影文化的良好生态将无从建立。而良性的舆论生态下,才能生成公允的批评,电影评论发出主流建设性的声音,才是真正助国产电影茁壮成长的土壤。
如何规范影评写作,同时挖掘更多潜在的“影评人资源”?黑龙江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珊珊认为:“电影评论是既严肃又活泼的创造性活动,因此需要有自身的活动阵地。电影理论界应该重视建设各类电影评论学会、电影协会,挖掘、孵化、选择和培养优秀青年影评人”,她同时强调:“电影协会对于规范影评写作,乃至对于当代电影的发展,均具有一定的价值及意义。应该多多开展‘优秀电影评论评选’活动,建立评奖激励机制,吸纳和提拔新生力量”。
公信力评论人坚守的底线
创作和批评是电影的一体两面,电影进步期待评价体系实事求是。电影评论不是肆意打压,也不是随意夸赞,说真话才是电影评论的本真,也是各路影评人专家学者和媒体所要共同坚守的底线。
影评人沦为宣传和营销的“帮腔写手”和“贴身保镖”,或被资本“绑架”,或被“键盘侠”用以宣泄情绪,独立的发声不断被各种利益攸关方所干扰,稀释了评论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星在接受采访时一针见血说,凡是拿了片商红包所写的文字,其实都不能叫做影评,本质上都是公关软文。某些影评与电影生产、宣发、营销构成了一个产业链,孰不知评论只有脱离利益关系才能保持独立,它不应成为创作的附庸或者生产链条上的环节,而应是具有独立文化意义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