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也许仅是宇宙一瞬,但对于人生却是一段漫长的成长历程。从2006年开始,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历时十年,跟踪记录了十多个零零后孩子的成长足迹,其制作的五集纪录片《零零后》上周在央视播出,引发了许多观众的思考。
在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纪录片总导演张同道看来,假如把人生视为一幅全景,十年也就是一幅中景,“幼童变成少年,青春漂染白发,暮年化为照片。”五集纪录片《零零后》正是浓缩十年的一幅人生中景。
在儿子身上发现了自己的武断
2006年,正是我国纪录片的低迷期。很多栏目被撤、各种纪录片节目队伍纷纷解散,但是张同道还是顶着压力,把镜头瞄向这群千禧年之后出生的孩子。“当时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我的儿子,因为我发现我们对孩子的了解是有限的。那么,如何去了解?这就需要观察,而且需要长时间的观察。”
2006年,张同道儿子4岁。在他身上,张同道开始发现,自己对儿童的认知有一些武断。有一次,张同道洗完手后接着让儿子洗,结果儿子一伸手就说烫。“我自己刚洗完并没觉得烫啊,”张同道不解,“那是你认为不烫,但我觉得烫,”儿子的回答让张同道突然意识到,自己这双饱经风霜40年的老手,和一双只有4年生活经验的稚嫩的小手,对温度的感知肯定是不一样的。“这个时候如果我粗暴地说‘我觉得不烫就是不烫’,那孩子就被委屈了。”张同道后来总结,这么一个简单的细节,让他意识到对孩子的行为不能凭自己的经验进行粗暴解读。
还有一次,张同道带儿子去北戴河玩儿。结果,上车时儿子抱了个鞋盒子不肯放手。张同道有点儿不高兴,“抱一个烂鞋盒干吗,放回去!”本来要去北戴河的孩子很高兴,被爸爸这么一顿批评,脸上立刻乌云密布,马上就要下雨。张同道心下一惊,知道自己话说得有点儿重了,“为什么要带这个盒子啊?”儿子不吱声,但是轻轻点了下盒子上的按钮,盒子叮叮当当响了起来。张同道这才知道,原来这是儿子在幼儿园做的一个科学小发明,鞋盒上暗含机关。“在我看来,这个盒子又脏又没有意思;但是对孩子来说,他正沉醉在伟大的科学创造中,鞋盒比给他一个国王的王位都来得重要。”
正是基于这一系列事件,张同道才下决心要做这么一件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知方式,这就是个性。新的一代人又有新的一代人的感知方法,我想看看我孩子这一代人是什么样。他们都出生在新千年以后,生活环境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这是一代很有代表性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