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约谈会上,11个小镇在建设中出现的有效投资不足、产出低效、创新乏力,统统被归结为推进不力。
举例来说,从财政收入增长来看,2016年的考核中,有3个被约谈的小镇财政收入零增长;
从特色产业产出看,一个高端装备制造类的特色小镇主营业收入占比低于平均值56.8个百分点;一个旅游类的小镇,旅游市场拓展不快,游客量不大,年游客人数低于旅游类小镇平均值34.3个百分点;
同样被警告的南湖基金小镇则是对科研投入的认识不够,没有申报科研项目。一位被警告小镇的负责人表示,据他的了解,有部分小镇在申报之初觉得先报了再说,至于以后怎么建设,并没有很明确的想法。
省发改委、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在2016年的考核中,就发现部分小镇存在“为面子、抢牌子、争政策”的现象,申报时千方百计争取,创建时有气无力,任由小镇自由生长、自生自灭,遇到重大问题不协调,碰到具体困难不跟进服务,导致项目推进不力。
一位在今年的考核中进阶不少的小镇负责人也感叹,“如果总结经验,最特别的经验就是领导重视,这绝不是套话,一旦被警告,县领导要被约谈,真的很不好看,压力很大的。”
被评优秀,也不敢太高兴
刘荣杰在思考台商小镇从警告到良好的经验时,表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严格对照省里的创建要求,“比如要突出产业、功能融合、特色明显。我们之前就是对自己的特色和定位认识不是很清楚,我们这里不像绍兴黄酒、诸暨袜业,产业特色明显, 特色是什么,怎么抓很关键,后来是在摸索中认定要突出台商要素。”
从警告到良好,刘荣杰说,这个成绩也超出了他们的预期,“本来以为,这次只是能合格。”
而对于从警告一跃成为优等生的江南药镇,施雄飞也没有太大的欣喜,“县领导也说了,即便是优秀也都过去了。我们马上面临的就是下一次考核,压力很大。”
对于每一个“镇长”来说,一年一度的考核就像是紧箍咒。
“做得好,降格的小镇照样明年可以归队;被警告的明年也能进合格、良好甚至优秀。特色小镇要速度和数量,但关键是质量,严字当头,接下来只会更严,考核更细。如果做得不好,该降格降格,该警告警告,该淘汰淘汰。”翁建荣说。
对于每一个“镇长”来说,一年一度的考核就像是紧箍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