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化。在该县县城投资建设了数个文化体育工程,县城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100多万平方米,建成3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文化站11个,各行政村文化活动室实现全覆盖,其中达标行政村文化活动中心占60%以上,农村数字用户覆盖率达95%以上,完成了8302户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工程任务,为乡、村两级文化活动场所配备了文化活动设施设备,基本满足了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
公共文化管理运行规范化。落实了“两馆一站”免费开放政策。制定了免费开放制度,明确了服务内容、时间、服务效能考核等标准,规范了公共文化设施、设备管理,强化了免费开放、经费审核,健全了文化工作考评机制,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队伍建设、活动开展、群众满意度、创新服务等项目进行全面指标量化。
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组织开展百余项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年送文艺演出230余场,14支农村公益电影放映队常年下乡放映,年送电影3876场。积极实施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政府买单,百姓看戏,政府年购买演出资金255万元,襄垣秧歌剧团年送戏下乡演出350余场。
图为襄垣秧歌剧《豫让与襄子》剧照。 连莉娜 摄
谋传承记乡愁实施“乡村文化记忆工程”
22日,襄垣县文化局局长孙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了提高群众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守护好精神家园,该局以实施“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和非遗保护为抓手,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留住文化乡愁。
建馆展示,搭建“三级”阵地。县文化局通过普查收集、整理建档、挖掘各乡镇文脉,搭建县、乡、村三级阵地,建设了活态化的文化记忆展览馆。在调查搜集整理的基础上,建成了山西省第一家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并以此为龙头,链接带动了各乡镇、村乡村文化记忆展(厅)室的建设。
以乡镇文化站为依托,建立起集乡土建筑、村情、村史和乡村民俗为一体的由实物、图文相映衬的乡村文化记忆展览馆,各展览馆将散落民间碎片化的乡村文化串联集成,恢复其地域本真特色文化形态,加以宣传展示,找回记忆中的文化乡愁。并在有条件的村设立了“乡村文化展示室”。
该县“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工作走在山西全省前列,全省“乡村文化记忆工程”推进会在襄垣召开,号召全省学习借鉴、推广经验。同时,由山西省文化厅、非遗保护中心编辑印制的以虎亭镇为模板的《山西省乡村文化记忆工程——襄垣县虎亭镇》已经编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