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教授黄蕴平的关注点在通天洞出土的众多动物骨骼上。她仔细地研究了这些动物骨骼后说:“这些骨骼里有棕熊以及一些兔子、小鸟等,说明生活在这里的人类是以狩猎为主的。这也说明,当时这里应该也是草原,这些猎物是他们从其他地方获取后,带到洞内的。而且他们的食物不多,长期处于饥饿状态。这些骨骼里没有大块骨头,更没有头盖骨和大型的肢体骨骼。在这些骨头表面有清晰的砸和切割的痕迹。最令我感到惊讶的是,他们把动物的骨骼砸得很碎,甚至把牙齿、关节部位都砸碎了,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这样做,现在还无法说清楚。”
对此,高星表示,他从欧洲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中得知,古人类中曾经出现过将动物骨骼砸碎的记录,可能是当时的人类在食物比较短缺的情况下,对骨脂骨油需求而采取的一种行为。
通天洞带来的思考
面对这样的“宝贝”,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在兴奋的同时,也提出了对通天洞今后发掘的建议与意见。
南京大学教授水涛认为,从现在情况来看,旧石器时代的石制品发现了很多,但没有发现这些石器是在哪里制造的,这些制造石器的石头来自何方,这一点有必要深入调查发掘,这样才能搞清当时这些古人类的活动范围,看清他们的生活状态。
甘肃省考古研究所所长王辉认为,目前通天洞的考古发掘现场面积还比较小,发现的文物虽然多,但还是不能全面地说明当时的情况,应该扩大发掘面积,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通天洞的考古意义。另外,仅从目前的发掘情况看,通天洞所能展示给我们的远不止这些,它一定还有更多的秘密没有被我们发现。
也有专家学者认为,通天洞遗址的发掘还需要搞清年代划分,不能只看到现在最底层旧石器时代文物出土多,要看到上层新石器时代文物少而产生的疑问,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中间那段很厚的空白要说清楚。
还有专家学者认为,通天洞遗址的考古应从更广阔的视野来认识与研究,因为从现在的发现来看,在新疆海拔200米的草原地带,青铜时代的文物出土较多,是否都带有相同的文化特质呢?通天洞遗址考古是不是需要一个更长久的发掘计划?
(本报记者 王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