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城皮影戏堪称“千年卡通”
7月的某个周末,尽管天气十分炎热,望城靖港古镇的皮影戏艺术馆里却一直在咿咿呀呀唱着。细致的皮影人物用灯光一打,动作神态都栩栩如生。当时在一旁观看的王柳泽就向爸爸惊奇地表示:“爸爸,好好玩,这个好像动画片啊。”
正在表演的望城新康皮影戏传承人朱国强笑着表示:“俗话说‘河西的班子、浏阳的鞭子’,浏阳的鞭子是指鞭炮,河西的班子指的就是望城的皮影戏班。在娱乐没有这么丰富的年代,望城皮影戏班的戏不仅在三湘大地很有名,在整个中南地区都很有名。无论是现在的电影还是动画,看到中国传统皮影戏可能都要尊称一声‘祖师爷’。”
事实上,有着上千年历史的皮影戏,是世界上首创的集造型艺术、表演艺术、光影艺术于一体的独特艺术,一直有着“千年卡通”的美誉。作为文化瑰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一直是我国动画事业诞生之初最重要的养分,1941年诞生的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其人物造型、动作都以皮影戏为基础,可以说是首登大银幕的皮影戏。而上世纪40年代至新中国成立之后,也陆续出现了《猪八戒吃西瓜》《人参娃娃》《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封神榜》《三英战吕布》《大闹天宫》等一大批以皮影为元素的经典动画片。
皮影戏不但影响中国,当时甚至影响了世界。湖南望城皮影艺术家何德润就曾两度入选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团,赴欧洲十多个国家演出,被誉为“东方杰出的傀儡艺术家”;朱莲章、李少坤带团到朝鲜、蒙古演出,还曾为中央领导演出,广得赞扬。日本漫画的开山祖师手冢治虫就是看了《铁扇公主》,才决心踏上漫画家这条道路。日本著名动漫艺术家宫崎骏和高畑勋也都深受《大闹天宫》等中国经典动画片的影响。
除了皮影动画,另一大中国传统动画类别——水墨动画也与湖南有着奇妙的联系。1960年诞生的中国首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就取材于湖南湘潭著名画家齐白石笔下的鱼虾等形象。有段时间网上甚至误传齐白石参与了《小蝌蚪找妈妈》的制作。但事实上,这部动画片制作于1960年,上映于1961年,齐白石先生于1957年逝世,不可能参与其制作。不过其中的水墨形象却是艺术家根据齐白石的画册进行的“再创作”。据悉,这本齐白石画册至今还保存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中。
“三猫一鹰”曾占据全国动漫半壁江山
以上海美术制片厂为代表的中国动漫先驱,吸收中国传统皮影戏、剪纸、京剧等艺术形式的精华,制作了一批充满浓郁“中国风”的动画精品,中国动画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迎来了高峰。不过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动画却遭遇了一段空白期,当时霸屏的基本都是国外动漫,打开电视机不是美国的米老鼠唐老鸭,就是日本的机器猫。上世纪90年代末,国家也认识到了动漫产业的重要性,开启了资金补贴等一系列促进措施。当时最先站出来的,并不是如今大家喜闻乐见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和《熊出没》,而是一只从湖南走出来的“蓝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