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如何获得内部因的证据呢?柯文认为可以从横向、纵向两个方面入手,横向指区域史,每个省事实上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脉络,而纵向则针对不同阶层的人进行研究,越是社会下层,他们的代表性可能会更强。使用横向、纵向方法的好处在于,可以引入社会学、人类学的一些工具,从而拓展我们看历史的视野。
英国东印度公司全称“可敬的东印度公司”,也被称为“约翰公司”,是英国女皇伊丽莎白一世在17世纪初授予特权成立的一个跨国贸易公司,也是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公司。
在西方列强中,英国并不是最早与东方贸易往来的国家,初期实力亦不占优,但股份公司的制度优势使英国逐渐获取东亚贸易的垄断,东印度公司也得以屹立了274年(1600—1874),中间几度遭遇挑战,该公司均能及时作出调整,迅速适应时代的需要。
本书作者美国人马士于清代同治年间来华,在英国人管治的中国海关担任重要职务,对中外贸易、中西关系极为熟悉,是著名的中国通、西方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权威学者。他对清代中国对外关系史的研究有三部名著,其中代表学术水平的即为本书。
由于当时清朝闭关锁国,实行“一口通商”,只允许广州对外贸易,所以整个中英贸易,“事实上是广州与英国之间的贸易”。
马士退休后,于1926年至1929年,将英国政府印度事务部对华贸易档案编纂成此书,被认为是研究早期中英关系史的奠基性巨著。书中记录自明崇祯八年(1635)迄于清朝道光十四年(1834)200年间中英之间的贸易往来,书中保留了大量原始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作者马士对于历史阶段研究的重视曾经深刻影响过著名汉学家费正清。
魏斐德与孔飞力、史景迁并称“汉学三杰”,本书是一本教科书,通过轻松、浅白的文笔,讲述了中华帝国如何从顶峰跌落的历程。
魏斐德将这个衰落过程提前到明代中期,明朝自隆庆开关后,经济迅猛发展,特别是海外贸易的繁荣,建立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国际贸易秩序,中国不得不为此贡献出一定的消费力,促进了社会分工,却也加大了贫富差距。面对困局,政府应对失当,依然坚持二元经济(一边是农耕,一边是海洋贸易)结构,导致国内消费力不畅,无力大量从海外采购,所以也限制了明代中国商业发展。
商业化带来社会利益多元化,但明政府内部派系林立,行政效率低下,引发各方不满。清政府取而代之后,片面加大执行能力,集权达到空前程度,但由于没有涉及结构性的问题,一旦帝王管理力度放松,行政效率立刻下降,结果就成了皇帝与官僚的反复博弈,最终在现代化挑战下败下阵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