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学上,有所谓“江南道路”之说,在相当时期,江南的商业化水准与英格兰不相上下,但英格兰模式走向了现代化,江南道路半途而废。
究其原因,江南道路最顶端时,人均工资水平仅相当于英格兰的一半,人民购买力不足,生产出来东西没人买,就只能降价,降价的结果是工人工资减少,购买力进一步下降,如此循环作用,富人反而越来越富,穷人却越来越穷。英格兰当年能摆脱这一恶性循环,因在制度上做出了及时调整。明代张居正变革力度很大,但一改之后,没有后续的、持续的变革。
托马斯·阿罗姆是19世纪英国著名版画家,他以水彩画称誉世界,曾参加设计英国议会大厦,是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的创始会员。著名的英国圣彼得教堂、海伯利教堂都是他设计的,为英国开创了一种新的城市建筑样式。
本书当年以《中华帝国图景》为名出版,轰动一时,成为英国乃至西方最早、最著名的绘画本中国历史教科书。当时的欧洲人,尤其是欧洲上层社会关于中国的知识大部分都源自这本书。
然而,托马斯·阿罗姆并没有来过中国,他以威廉·亚历山大等人的画为蓝本。阿罗姆的铜版画刻印一流,忠实原作,更加细腻、古朴和庄重,更有油画、水彩画所无法代替的韵味,成为收藏界的特藏。
威廉·亚历山大是最早多方位描绘中国图像的英国画家,他是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访华使团的随团画师,在访问中国期间,他用画笔记录下中国的方方面面,主要为带有情报信息的中国图像与表现中国社会风情的画作。
托马斯·阿罗姆留下了大量关于中国的水彩画和速写。乾隆接见马戛尔尼的一幕场景便是他的速写作品之一。画中年近古稀威严不减的乾隆、窃窃私语的大臣、单膝跪地呈献贡书的马戛尔尼,这一历史瞬间被威廉用画笔定格下来。而事实上,这一幕历史场景的背后,却是两国多次越洋公文协商才取得的结果。
因侦探小说《狄公案》,高罗佩在中国拥有极高的知名度,而他的《中国古代房内考》亦为人们所熟知。
高罗佩1910年出生于荷兰,幼年时曾随父亲在荷属东印度住了9年,1923年回到荷兰。小时候,家中花瓶上的中文文字使他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读高中时,他开始学习梵文,16岁时,他在鹿特丹唐人街找到了一个学农业的中国留学生教他中文。高罗佩医生总共通15种语言。25岁时便获得博士学位。
高罗佩对古琴颇有研究,曾与于右任、冯玉祥等社会名流组织“天风琴社”,还写成英文专著《琴道》一书,此书旁征博引,将古琴乐谱、各种琴学著述,以及文学美术中涉及古琴的资料精心译成英文,并加以注释。
高罗佩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是全方位的,他一生研究可分为六部分,包括中国古琴文化、性文化研究、中国书画鉴赏、动物文化研究、密宗神明“马头明王”及梵文的研究和中国刑案专书的译介和研究。
本书充分利用高罗佩家族及故旧收藏的照片、书信、书籍、书画等珍贵文献或图像资料,除了对高罗佩学术生涯、小说创作生涯加以总结外,还对其生活轨迹及其藏书、藏品的研究,以全面展现这位伟大汉学家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