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管理不易,还要时刻准备“灭火”。就在张一芳生活走上正轨时,一位没有生活来源的妇女带着两个孩子,拎着2.5公斤汽油爬到社区一栋建筑的顶楼,差点酿成放火跳楼的悲剧。
两相对比,游端霞发现,要让外来人口扎根,想让社区安定,就业是关键。2007年7月,在游端霞和张一芳的张罗下,旨在为外来人员介绍工作的“他乡美”新市民俱乐部成立了。
成立俱乐部,本只是一种尝试,却很快引起了极大反响:很多失业或无业人员都上门来登记信息。于是,俱乐部一边组织人员挨家挨户排查摸底,建立居民就业台账,一边与辖区单位陆续签订“优先考虑招聘本社区居民”的共建协议。
从零“培养”新市民
要就业,多少得掌握些职业技能。但俱乐部成立之初,很多怡园社区的外来人员连城市生活常识都不懂。游端霞还记得,一天半夜,一个娄底人家里进了小偷,他喊了老半天“抓贼”,街坊邻居也没人回应。原因让人有些哭笑不得:“他既不会说普通话也不会说长沙话,娄底方言又很难懂,所以没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针对这种情况,俱乐部举办了一系列的培训班。从预防艾滋病的生殖健康培训,到使用液化气、灭火器的消防安全培训,到学习长沙话、普通话的培训,再到遵守交通规则、驾驶电动车的出行安全培训……渐渐地,社区里的各类“突发事件”少了,外来人员与城市间的隔阂开始消融,“原来只要用心,就能把石头焐热”,游端霞有感而发地说出了这句话。
在此基础上,俱乐部依托社区内的资源,增加了计算机操作、美容美发等职业技能培训班。
单亲妈妈杨羽刚来长沙时,因为没有专长,只找到了一份临时工的工作。俱乐部成立后,她先是在社区接受了电脑技能培训,又被选送到杭州参加全国成人教育培训。学成后,她不仅成了俱乐部培训班的讲师,还在2008年通过考试,成为怡园社区有正式编制的工作人员。“她当时已经超过了35岁的年龄上限,还是被破格录用!”说起这件事,游端霞颇为得意。
随着加入俱乐部的新市民越来越多,解决孩子上学问题,提供法律援助,甚至是给年轻人找对象牵线搭桥,“他乡美”的功能也越来越多元。
外来工周文辉在一次户外作业中触到高压电线,成了四肢瘫痪、生活无法自理的“半截人”。夫妻俩多次找到工地赔偿,都遭到拒绝。没了经济来源,两个孩子面临辍学,“一个家眼看就要散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周文辉反复感叹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