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的政治中枢,北京有很多与“一战”相关联的遗迹,因中国远离“一战”的主战场,过了百年,这些遗迹基本已为世人所淡忘。
笔者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到,对德、奥宣战后,北洋政府于1917年12月18日任命段祺瑞为“参战督办事务”,是即将组建的参战军的最高指挥官。1918年3月1日,成立了参战督办事务处,参战督办处隶属于大总统,处理国际参战事务。作为参战的最高统帅机构,其办公地点设在今美术馆后街路东的北洋将军府。北洋将军府是在1914年6月30日,袁世凯颁令撤销全国各省都督后,在北京设立的将军府,直接隶属于大总统,为“军事之最高顾问机关”,实际上是一个荣誉机构。将军府统一授予将军称号,凡在一省做过都督而被解职来京者,其将军称号冠以“威”字,如段祺瑞是“建威上将军”。凡在地方依旧管理军事者,其将军称号冠以“武”字,如冯国璋是“宣武上将军”(督理江苏军务)。
除了参战督办事务处外,北洋政府还成立了参战军训练处,负责人称为“督练”,由靳云鹏充任,负责参战军的指挥、训练、卫生和补给等一切事宜,地点设在北京的黄寺。
事实上,北洋政府并不像战后一些国家所指责的仅是口头上参战。1917年9月14日,北洋政府正式宣布愿意派兵到法国参战,提出中国可以在6周内向法国派遣2万至3万名士兵。为此,还抽调精兵组建了三个参战师,除驻济南的第二师外,第一师驻北京北苑,第三师驻北京南苑。但是,由于日本没有为协约国向欧洲战场派去一兵一卒,只是派了舰队为商船护航,因此日本也不想让中国派兵去欧洲。在西方列强包括日本极力阻挠下,中国最终没有能够派兵参战。
1918年11月11日,德国战败投降,协约国取得了胜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9月15日,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宣布结束对德战争状态。
通过参战,中国废除了与德、奥之间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开了近代中国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之先河;停付或缓付了庚子赔款及其他对德借款的息金,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参战还使中国赢得了进入国际社会的入场券,首次以战胜国的身份参与国际关系体系的重新安排,成为国际联盟的创始会员国,与国际社会建构起更加紧密的制度性联系。战后,中国通过一系列的条约与协定,还从德国获得约8400万元的战争赔款。加上中国在战时所获的德国船只,以及被免去的庚子赔款,中国总收益达2.5亿元。这是中国在近现代频繁的对外战争中,唯一实际获得的战争赔款。
(下转第3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