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了十天之后,人已经疲惫不堪。不过,在离开塞罕坝的前一天晚上,我还是特意定好闹钟,凌晨三点半就起床去看日出,只睡了一两个小时。
只是为了欣赏日出的美景吗?不是的。是因为我去年曾经去过塞罕坝,到过七星湖观看日出。我想把这个情景写下来。我觉得,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一个生动注解。
最终,写入稿件末尾的这段话,加上标点符号,只有102个字。
值得吗?我的回答是:值!
采访一线就是战场,上了战场,我们就得像“战狼”一样夜以继日,全力以赴!
写稿,也不轻松。
我们被塞罕坝精神所感染激励,从塞罕坝人身上获得精神养分,“痛并快乐着”地干了半个月,其中包括两个通宵奋战。
我们都是“蛮拼的”!大家这么拼,为的就是这组重要报道效果最佳、这份历史记录准确无误,为的就是不辜负塞罕坝的“绿”和塞罕坝的“人”,为的就是充分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砥砺奋进的“很不平凡的五年”。
《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范例》以及《“塞罕坝”是怎样铸成的》《“这片林子就是我们的命根子”》这三篇通讯中,我们从党中央“五位一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从塞罕坝数百年间历史变迁的纬度,从这片“中国绿”惠及世界的全球视野,深入地剖析、鲜活地展现了塞罕坝这个前所未有的生态文明建设范例。
从这三篇通讯到本报评论员文章《续写塞罕坝的绿色传奇》等评论,从富有视觉震撼力的摄影专版到形式活泼的多个新媒体产品,各有侧重、精彩纷呈,多角度、多侧面地讲述了塞罕坝精彩动人的故事、感人至深的精神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如何在这里落地生根。总体报道的分量之重,在人民日报是非常罕见的。报道感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得到许多网友的点赞和好评。
网友们纷纷留言评论:“这个新闻我看哭了。”“超级感人。”“我想去看看!我也想成为植树造林的一员。”
报社同事们说:这三篇塞罕坝报道“荡气回肠”。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原常务副院长徐泓教授说,这一次人民日报用比较大的篇幅,进行了深度的组合性的报道。在用事实说话、新闻语态和文风方面下了功夫,同时体现了人民日报一向的非常高的文字水平,写得漂亮。她还表示,这个题材很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需要多讲,多发现实践的例子。
我们有幸赶上了一个生态文明建设强力推进的好时代,赶上了塞罕坝这样一个难得的好题目。
我们使出了洪荒之力,做到了以塞罕坝精神来采写塞罕坝报道,以工匠精神来打磨塞罕坝稿件。
一次塞罕坝行,一生塞罕坝情!塞罕坝,你等着我们,我们一定还会回来的!(记者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