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很深的另一个人,叫王凤明。
王凤明曾在塞罕坝最艰苦的三道河口林场担任场长,那时林场还没通电。有一次,他五六岁的女儿来到林场。晚上睡觉,躺在床上,小姑娘好奇地问:“怎么还不熄灯呢?”大人逗她:“当场长的,还需要自己关灯吗?”
过了一会儿,柴油发电机按时熄火,灯自动灭了。小姑娘回到山下,逢人便说:“我爸爸当场长,真神气,睡觉还有人给他拉灯呢!”
塞罕坝人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们笑了,为小姑娘的纯洁可爱和塞罕坝人的苦中作乐。
然而,马上,笑容僵住了。
这是因为,塞罕坝人告诉我们,2005年一位工人清理水井时遇险,王凤明勇敢地跳下井救人,不幸以身殉职。他为这片绿水青山,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王凤明的故事鲜为人知。我们挖掘出这个让人心酸的故事,它诉说着塞罕坝人的欢笑和泪水。
印象很深的还有一个人,是憨憨的防火瞭望员刘军。
46岁的刘军和齐淑艳夫妻俩,从2006年起在塞罕坝制高点望海楼扎下根来。
一年又一年的孤独和寂寞,单调而重复的工作,可以让一个人消沉,也可以让一个人成长。刘军跟着电视节目,一笔一笔学画画。现在,望海楼里挂满了他的作品。
刘军的父亲刘海云是“老坝上”,1958年到林场工作,也曾经担任过防火瞭望员。刘军说,把这片林子种好、管好、看好,这是我们不变的责任。
刘军24岁的儿子刘志钢,已在塞罕坝林场当了4年扑火队员,是一名“林三代”。每到防火紧要期,父母在山上日夜瞭望,他在山下训练待命。
——我们记录了刘军一家的故事,它诉说着塞罕坝人的坚守和传承。
这三个人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的塞罕坝人。
几代塞罕坝人植绿荒原,有的因公牺牲,有的终生残疾,“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铸造了一个当之无愧的生态文明建设范例。
“有的英雄,只是默默无闻地躬耕在天地之间,植绿在荒僻高原。他们从来没有梦想过成为英雄,他们的业绩,数十年之后,才会一笔一画地写在大地之上。”
站在林场亮兵台上,眺望浩瀚林海,这段文字,自然而然地从我们的内心奔涌而出。
塞罕坝的人,塞罕坝的绿,为我们采访、写稿注入了澎湃动力和精神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