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污“人停机器不停”
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运河的治理思路又发生变化,当地提出要“正本清源,进行污水截流”。1993年,杭州市成立运河(杭州段)截污处理工程建设指挥部。
1994年,护河工陈建明所在单位开始了疏浚河道底泥的工作。在陈建明看来,正是这次工作量繁重的河道清淤工作以及1997年的补充清淤,让大运河的臭味开始慢慢淡去。
当时陈建明所在单位的护河工几乎都参与了这场为运河挖淤泥的浩大工程,挖出来的臭淤泥多到无法计算。陈建明当时开的船可以装下40吨重的淤泥,每天可以拉40~60船的淤泥,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私人的船只也进行清淤工作。
在这场清淤工作中“人停机器不停”,运河周边的居民一听说是在治理运河,便对这些吵闹的机器给予了最大的包容,大家都想早日摆脱运河臭味的干扰。
俗话说“水里的问题岸上找”,当陈建明这些护河工人在进行运河清淤工作时,运河两岸的整治工作也在同步进行。1993年,运河(杭州段)边开始铺设一条10公里长的污水运输主干管道和总长80公里的5条支干管,这些污水管道将原来每天排入运河的近50吨污水送入污水处理厂。这个杭州第三污水系统的建设共历时8年,投资9.63亿元。
清淤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京杭运河沿岸的一些排污企业也开始搬迁或者倒闭,其中包括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这家企业曾是我国丝绸行业的“老大”,也是当地人费尽心思要挤进去的厂子。
此外,伴随着对运河河道的“截弯取直”,原先运河边的一些老破房屋开始陆续被拆除。大量居民的搬迁,大大减少了流入运河的生活污水。拱宸桥断面从1980年到2011年的水质监测数据显示,从2001年左右开始,曾一路走高的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含量和总磷含量都开始迅速降低。而2001年,正是历时8年的杭州第三污水系统竣工之时。
“五水共治”新模式
只局限于截污的思路并不能还杭州人民一河清水,京杭运河的水虽已不再是“黑臭水”,但水质依然是劣五类。为此,2002年年初,杭州市将“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列入了新世纪城市建设的“十大工程”。
截至2010年年底,杭州主城区共有污水管道830余公里,污水泵站68座,污水处理厂两座,主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约84.2%。
2014年,京杭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杭州有11个点段(包括6个遗产点、5段河道),但是京杭运河杭州段的劣五类水还没有完全消除。治水之路开始进入了新阶段,这一次治水提出的概念是“五水共治”。